台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原载《二十一世紀評論》2016年4月號 總第一五四期 一 捲土重來的民進黨 民主政治的最佳特質是,選舉中的失敗者永遠有捲土重來的機會。而優勝者縱然握有權力,但是出現腐化、退步的現象時,也將遭到人民選票的淘汰。2008年,由於陳水扁的貪污腐化,終於遭到台灣人民的唾棄。國民黨獲得執政機會的時候,整個民進黨形同廢墟,幾乎完全失去重建的機會。當時黨內的天王,每個人都袖手旁觀,陳水扁的支持者也看不見任何復活的希望。處於慘敗狀態的黨機器又負債纍纍,民間的捐款完全絕迹。 蔡英文入主民進黨時,沒有多少人對她抱持樂觀的期待。當所有黨內派系退潮時,蔡英文等於是孤軍奮戰。她是一位素人,唯一的從政經歷是在陳水扁任內擔任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回顧1980、199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蔡英文其實是缺席的。在一個論輩份、論資歷的政治生態裏,她似乎不可能建立任何領導的權威。從表面上來看,她沉默寡言,說話時略帶羞澀,因此她一直被認為是這個過渡階段的替代者而已。 然而,歷史往往是在無意間改寫的。進入民進黨中央的蔡英文,開始以小額募款的方式,慢慢償清黨的債務,同時也開始整頓中央黨部的組織。經過一年時間的營造,民進黨慢慢從廢墟中站起來。身為領導者,蔡英文與過去的民進黨主席完全不一樣,那就是她從來沒有「美麗島事件」的包袱。從建黨以來,每一任的黨主席都經過美麗島事件的洗禮——他們如果不是受難人,便是事件的辯護律師。對於一個民主政黨而言,政治運動的經驗累積,既是資產,也是負債。從美麗島事件試煉出來的領導者,夾帶着一定程度的領袖魅力,足以使支持者信服。但是由於受難的經驗,這些領導者在內心深處總是覺得整個社會虧欠他們。這樣的人格,一方面讓支持者佩服,另一方面卻讓一般民眾覺得他們自我矮化。民主運動所追求的是一個開放而公平的社會,如果存在着虧欠或負債的心理,似乎很難讓真正的民主精神得到落實。 蔡英文的出現,改寫了這樣的政治景觀。縱然沒有參與過上個世紀的任何政治運動,欠缺一定程度的領袖魅力,但她放下身段,與一般黨工共同釀造整個黨的元氣。在最窘困的階段,她以小額捐款的方式,慢慢召喚支持者回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沒有黨產,其揮灑空間也相對特別窄小。但經過一年的時間,民進黨慢慢恢復它原有運作的能量。當整個領導氣象展現時,許多黨內的天王再度班師回朝,派系政治與人頭黨員又逐漸恢復起來。對於蔡英文而言,這些正是她準備改革的對象。面卻讓一般民眾覺得他們自我矮化。民主運動所追求的是一個開放而公平的社會,如果存在着虧欠或負債的心理,似乎很難讓真正的民主精神得到落實。 蔡英文的出現,改寫了這樣的政治景觀。縱然沒有參與過上個世紀的任何政治運動,欠缺一定程度的領袖魅力,但她放下身段,與一般黨工共同釀造整個黨的元氣。在最窘困的階段,她以小額捐款的方式,慢慢召喚支持者回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沒有黨產,其揮灑空間也相對特別窄小。但經過一年的時間,民進黨慢慢恢復它原有運作的能量。當整個領導氣象展現時,許多黨內的天王再度班師回朝,派系政治與人頭黨員又逐漸恢復起來。對於蔡英文而言,這些正是她準備改革的對象。 二 執政八年的國民黨 馬英九在2008年入主總統府時,可以說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他迎接了一個全面執政的時代,無論是地方縣市或是中央立法委員席次,國民黨都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對馬英九而言,能夠順利當選,就是因為民進黨處在分崩離析的慘重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馬英九從來都相當自覺是屬於高級知識份子的身段,他的行事風格與黨內的本土派始終是扞格不入。總統府與立法院之間,分別存在於平行空間,縱然在立委中有他的人馬,卻無法與總統府充分配合。這種內在的緊張關係,便是馬英九施政不利的根源。 執政八年期間,馬英九的經濟政策完全是一面倒傾向中國大陸。他不僅大量開放兩岸人民的自由行,而且也讓中國財團直接從台灣汲取大量利益。其中最值得矚目的,便是2010年4月馬英九與蔡英文針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議題進行辯論。在那次辯論中,馬英九獲勝,台灣與中國終於正式簽訂了貿易協定。從此陸客開始大量來台,使得島上居民第一次見識中國旅客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模式。經過雙方頻繁的接觸,才察覺兩岸的文化差異是何等巨大。雙方貿易往來逐漸增多之際,台灣的經濟成長反而遲緩下來。當房價不斷上漲之際,薪資卻不斷下降,尤其為了應對金融海嘯,馬英九政府定了一個有利資方的薪水標準,所有年輕人初次踏入社會的薪水,便永恆地定在台幣22,000元 。 這 種「22K」的規定,即使在台灣社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開始成長之後,也沒有改變過來。 兩岸的密切來往,對台灣社會民心的衝擊特別強烈。其中最直接的一個效應是,台灣認同逐漸成長,而中國意識則劇烈下降。《聯合報》歷年的民意調查顯示,主張統一的人口已經降到個位數,而主張急獨、緩獨、維持現狀的人口則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兩岸開放以來的民心向背,即使國民黨一直要在教科書中強調中國意識,卻遭到年輕世代的反彈。這樣的分野愈來愈鮮明,國民黨的傾向統一或提倡中國意識,已經在學生族群中迅速失去了吸引力。而本土意識或台灣意識,甚至是台獨意識,卻逐漸高漲起來。這樣的發展,絕對不是北京樂於看到。國民黨與台灣社會之間的差距愈拉愈遠,再也不是任何道德勸說所能挽回,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也令它失去民心。 三 「天然獨」的誕生 「天然獨」一詞,是在2014年「三一八學運」之後於台灣年輕世代之間逐漸形成的一個名詞。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同年7月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前夕說:「隨着台灣的民主化⋯⋯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這樣的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 這項談話是針對黨內「台獨黨綱」是否廢除而發表,但是傳到年輕世代族群中,他們開始自我命名為「天然獨」。一個政治名詞的誕生,必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根源。在過去戒嚴年代,凡是主張台灣獨立思想者,在島內可能被判處死刑或長期徒刑;在海外則必然被判定為思想犯,從此開始流亡的生活。但是隨着台灣民主化的成熟,曾經是禁忌的言論,已經成為台灣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派的台獨運動者, 都是在政治對抗中捍衞自己的思想。新世代的台灣意識論者,把這樣的思想視為民主生活的一部分。 2014年,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短短三十秒內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終於刺激了年輕世代的憤怒。3月18日,一群大學生衝入立法院,宣布長期佔領。這項非凡的行動,便成為「太陽花學運」。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軌迹,也因此產生急劇的轉向。沒有經過這場群眾運動的儀式,「天然獨」一詞就不可能鞏固下來,而且成為台灣年輕世代的共同認同。「天然獨」的成立,意味着台灣民主運動更加深化,也意味着馬政府與台灣年輕世代完全脫節。台灣新舊歷史的兩條路線,漸行漸遠;而台灣新舊世代的兩股力量,也從此分道揚鑣。在整個太陽花學運發展過程中,民進黨相當篤定地與他們結合在一起。縱然年輕世代刻意與民進黨劃清界線,卻無法否認蔡英文與新 世代的崛起,確實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當國民黨不斷向中國傾斜時,民進黨則持續融入台灣社會,並且與年輕世代結盟,這兩種取向逐漸決定了兩個政黨的命運。世代交替往往夾帶着歷史交替,從而也牽動了政權交替。「天然獨」世代的年輕人大約都是在1987年解嚴前後出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威權幽靈早已遠逝,民主價值則化為他們血脈的一部分。這個世代所擁有的世界觀,伴隨着解嚴而形塑出來,在整個啟蒙過程中,威權政治對他們的影響已完全淡化。而更重要的是,在成長歲月裏一個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也為他們展開。他們所獲得的資訊不再是傳統的新聞報導,而是透過電腦、平板、手機去尋找需要的資訊。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早就遠離了傳統的模式(如電話)。依賴網絡,他們不只是理解整個國際形勢,而且對於對岸中國的政經變化也非常熟悉。 天然獨」世代當然也非常明白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的經濟逐漸受到中國的綁架。尤其在2008年馬英九繼任總統之後,台灣全面對中國開放,不僅使島上的經濟發展緩慢,也由於大量陸客的來台而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這種衝擊,無需經過任何的政治宣傳,就可直接令人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兩岸的頻繁接觸,使台灣年輕世代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國民黨全面向北京傾斜,更加使年輕世代感到強烈不安。一個全新的政治意識,便是在主觀、客觀條件的加持下而逐漸成熟。 四 公民運動與柯文哲現象 「天然獨」世代所釋放出來的政治能量,在2014年11月29日的六都選舉就發揮出來了。最典型的範例,莫過於首都台北市的市長選舉。當時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是連勝文,民進黨則在做過民調之後,決定禮讓無黨籍的柯文哲出來競選。身為台大醫學院教授的柯文哲,原是名不見經傳的尋常學者,但是2013年發生的「洪仲丘事件」引起整個社會的騷動,柯文哲便是在那事件發生之後開始受到矚目。洪仲丘是一名充員兵,原定2013年7月6日退伍,卻因為遭到禁閉,也遭到過度的肉體懲罰,而於7月4日暴斃。這個事件使年輕世代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因為他們都有義務去服役,洪仲丘事件等於是他們命運的預告。曾經參加急救的柯文哲醫生對此事件也感到憤怒。他在網絡上與三十九名互不認識的網友發起了「公民1985行動聯盟」。「1985」是國防部的申訴電話號碼,此時變成了公民運動的代號。他們號召萬人到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為洪仲丘送行。8月3日,總統府前廣場湧入了十餘萬人,所有的參與者都穿着白襯衫,並且自行列印一張有着眼睛圖案的白紙,集體靜坐抗議。 「白衫軍運動」大大提升了台灣的公民意識,身為召集人之一的柯文哲,以學者與醫生的身分介入行動。他對於無法挽回洪仲丘的生命感到非常遺憾,然而卻因參加了這次公民運動而獲得前所未有的社會聲望。他得到許多支持者的鼓勵,要求他出來競選台北市市長。一位與政治生態毫不相涉的醫生,一夜之間改變了他的生涯規劃。如果回顧整個公民運動的崛起,柯文哲現象似乎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2014年的六都選舉,國民黨僅贏得新北市市長的席位,台北市市長的席位則由柯文哲奪得。而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四個城市,則完全由民進黨候選人勝出。這是一個終結的開始,國民黨全面執政的狀態開始分崩離析。在六都選舉過程中,鴻海科技集團的董事長郭台銘全島巡迴,為國民黨候選人站台。他所到之處,候選人全部落選。這說明了財團在台灣社會裏完全沒有民意基礎。相反,在選民心中,財團已經成為公民社會的假想敵。由於馬政府始終堅定地站在財團的立場,而與整個社會產生了更大的疏離。 柯文哲在台北市的對手,是連戰的兒子連勝文。連勝文在2010年遭到槍擊事件,他的救命恩人竟是柯文哲。兩人在台北市競選時形成了強烈對比:耗費大量金錢展開競選活動的連勝文,顯然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柯文哲完全沒有耗費金錢在文宣上,打了一次非常不一樣的選戰。他擺脫傳統的競選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各種民調,同時也散播他的政治理念。那場選舉為台灣選舉立下一個典範,連勝文打的是陸軍戰,柯文哲則是打空軍戰——利用網絡的宣傳,完全擊敗了動用大量金錢的傳統戰法;以傳統電話進行民調的方式,已顯得完全落伍。國民黨已經被時代拋擲在後面,而民進黨也開始採取網絡宣傳方式,不僅與原有的支持者保持密切聯繫,同時也爭取了許多新世代的選民支持。六都選舉可以視為2016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那已經不是兩黨之間的競爭,而是兩個世代之間的爭衡。在六都選舉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在11月29日投票前夕,台灣各地的車站,包括高鐵、台鐵、客運,都擠滿了年輕族群,彷彿是一次前所未見的選民大移動。青年積極參與投票的行動,蔚為奇觀。在過去,年輕人往往被視為冷漠的一代,但經過太陽花學運的洗禮,青年問政的風氣驟然提高。這種政治意識的覺醒,開始改變台灣的民主生態。太陽花學運基本上是由北部的大學生大量投入,而中南部的大學生參與者亦不乏其人,那等於是整個年輕世代都動員起來。 然而,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已經不止於大學生,2015年6月的「反課綱運動」也使台灣的高中學生陸續投入。教育部為了修改陳水扁時代所定下的歷史課綱,開始邀請許多統派而非歷史訓練的學者,進行所謂的「課綱微調」。但在教育部公布內容之後,人們才發現有許多重大的台灣歷史事件都被遮蔽,而大量注入中國意識的元素。這項微調行動激怒了台灣的高中學生,不僅各個校園不斷發生抗議行動,在台北的教育部也被高中學生佔領。他們的參與使得台灣民主運動的年齡層又持續降低,這項行動等於宣告:國民黨已經成為台灣青年的公敵。佔領教育部的時間長達半個月,其間又發生高中生林冠華燒炭自殺事件,這個事件使得高中學生在短時間內形塑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意識。 從反核運動(2000-2015)、反國光石化遊行(2007-2011)、反大埔事件(2009-2013)、反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事件(2012-2014),到支持多元成家運動(2012-2016),一直到白衫軍運動的完成,已經相當鮮明地勾劃出公民運動這條路線。一連串的反抗公權力行動,相當嚴酷地檢驗着各個政黨的立場。民進黨在大部分的議題上都與公民運動站在一起,反而國民黨始終都站在公民的對立面。這些公民運動的緊張發展過程,其實也在反映台灣民主運動的內容更形繁複。凡是趕不上公民運動的政治人物,最後都會遭到選票的淘汰。 馬英九順利連任之後,就加速與台灣社會脫節,從而整個黨的決策也與選民失去聯繫。國民黨的命運,便是這樣一步一步鑄成。 五 社會公平轉型正義 公民運動帶來了非常豐富的意義,也就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內容已經不再是停留於統獨戰爭。因為對年輕世代而言,他們都自稱「天然獨」,根本無需在選戰中繼續接受意識形態的洗禮。年輕世代對於政見的內容看得更為清楚:在統獨議題之外,應該還牽涉到公平與正義;而這些議題,牽涉到族群、性別、階級累積下來的困境。國民黨還在宣傳「一個中國」的理念,民進黨已經開始探索台灣社會多元化的議題。兩黨的對決,其實不在於兩岸的對峙問題,國民黨一直在「一個中國」的議題上挑戰它的對手,他們從未察覺,社會正義的問題比起兩岸的問題還要急迫。選戰策略方向的錯誤,決定了最後的勝敗。 台灣民主的品質並非只是在強調政黨輪替,而是開始進一步對於族群、性別、階級的議題抱持高度關切。所謂公平與正義,強調的就是普世價值的人權,沒有以人權為基礎的民主,便是虛偽的民主。當國民黨不斷強調「九二共識」之際,都把議題集中在「兩岸同屬一中」或「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思維。確切地說,進入新世紀的國民黨並沒有與台灣社會一同與時俱進。對於兩岸的開放與台灣海峽的穩定,馬英九一直視為任內最大政績。當他不斷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口號時,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遭到北京的綁架。民主的內容並不可能由北京來定義,而是應該由台灣住民的主體意願去追求。馬政府耗費太多時間集中於兩岸議題上,反而忽略了台灣社會內部的變化以及 年輕世代的崛起。 就北京的立場而言,最近幾年來不斷散播「兩岸一家親」的宣傳,這種口號在台灣根本沒有任何市場。例如「七不講」,內容包括:普世價值不要講、新聞自由不要講、公民社會不要講、公民權利不要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錯誤不要講、權貴資產階級不要講、司法獨立不要講,正好都站在台灣人民的對立面。台灣社會從1980年代開始進行和平演變,也開始推展組黨運動。在資本主義浪潮的衝擊下,台灣中產階級的改革意願堅定地散發出來。島上所發展出來的民主內容,已經與中國社會產生極大落差,何況這「七不講」正是台灣戒嚴社會的言論禁忌。如果台灣人民都能夠超越戒嚴時代的禁區,則這些主張未免太過落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都不可能親起來,如何可以推銷所謂的「兩岸一家親」?顯然,中國對台工作如許之久,卻完全不了解島上住民的思考與價值。馬英九所引以為傲的兩岸開放,反而使台灣住民更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台灣的歷史已經到達要求公平與正義的階段,然而中國社會仍然停留在比戒嚴時期還落後的階段。 在2016年立委選舉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兩個新興小黨便是時代力量與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綠社盟)。他們的成員相當典型地代表台灣年輕世代,而且都是在太陽花學運後所崛起的。這兩個政黨的誕生,意味着台灣社會所追求的民主內容,再也不是既有的藍綠陣營所能概括。所謂「藍綠對決」只是一個簡稱,在藍色陣營裏,又分成國民黨、親民黨、民國黨、新黨、軍公教聯盟黨,但是除了國民黨與親民黨之外,在選舉過程中其他藍營政黨似乎並未受到矚目。如果從意識形態光譜來看,綠色政營裏,民進黨側重於台灣社會的主體性,主導着兩岸議題的論述。而時代力量與綠社盟,則特別強調社會內部族群、階級、性別的轉型正義。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綠社盟的出現,他們強調環保與土地正義,也強調工人階級的權益,以及同志議題所主張的多元成家。多黨林立的現象,正好代表台灣民主版圖的擴張與深化。當這些政黨同時浮現時,已經把台灣的民主進程又向前推進一步。 六 國民黨的內鬨與分裂 國民黨在台灣社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公認是利益集團的相互結盟。在選舉中,國民黨候選人總是擁有更多的資源從事宣傳活動。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莫過於,黨中央獨佔了龐大數字的黨產。這是他們能夠主導選舉的重要動力,也是能夠吸引地方派系的關鍵因素。但是在選舉還未開展之前,國民黨高層已經出現分裂的迹象,其中以馬英九與王金平之間的對決最受矚目。在黨內,馬英九是屬於外省黨員的權貴,而王金平則是本土派系力量的象徵。馬王之間的鬥爭始於太陽花學運之後,因為馬英九向北京承諾,一定要讓兩岸的服貿協議順利在立法院通過。前述的張慶忠在半分鐘裏就粗暴通過這項協定,終於引爆了台灣年輕世代的憤怒,從而發生佔領立法院的重大事件。這是一個歷史的重大分水嶺,在此之前,國民黨在立法院可以說一呼百應;在此之後,黨的力量從此一瀉千里。 王金平所扮演的角色非常簡單,他比較偏向考慮台灣社會的安全與穩定。立法院被學生佔領期間,王金平承諾服貿協議必須一條一條審議,而這個承諾正好違背了馬英九的主觀意志。馬王之間的持續抗衡,終於讓整個社會理解到誰是站在台灣人民利益的這一邊。兩大天王傾軋之際,使整個黨內群龍無首,因此在提名總統候選人時,所有的天王都在觀望。在躊躇遲疑的關頭,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依照黨內的規定,宣布參加競選。她的出現,震撼了整個黨內領導階層。國民黨從來就是一個男性沙文主義的政黨,他們無法接受一名女性總統提名人,因此他們另訂一個規則,便是要經過民調才能承認洪秀柱成為候選人。依循黨規所完成的民調,洪秀柱終於也獲得最高的支持率,成為正式提名的候選人。 然而,已呈分裂狀態的國民黨,驟然出現許多不利洪秀柱的耳語。經過黨員大會的同意並提名之後,洪秀柱立即遭到黨內的逆襲。原來當權派自始就另有規劃,希望由朱立倫出來選舉,但是他還未表態之前,卻讓洪秀柱拔得頭籌。一個僵持不下的局面於焉展開。身為新北市市長的朱立倫,先是扭捏作態,表示要把市長的職位「做好做滿」;繼而受到黨內壓力,而不得不讓自己成為新的總統候選人。陣前換將原是兵家大忌,朱立倫事實上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馬英九的意志,同時也代表了外省權貴對黨內本土派的阻擋。 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勝負形勢,自此立判分明。蔡英文的優勢,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選舉開始之前,蔡英文受到美國國會的邀請,似乎已經暗示了對她的背書。尤其是美國《時代週刊 》(Time)以她為封面,更加彰顯華府對她的支持。不僅如此,蔡英文接着又去東京訪問,其中盛傳着她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秘密會面。從國際形勢來看,蔡英文似乎已經贏得華府與東京的信任。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也把蔡英文放在世界領袖的行列裏,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把她視為世界的政治風雲人物之一。朱立倫在選戰開打之後也安排了美國之行,並且也宣稱獲得華府的支持,但是無論就政治效應或是對台灣社會的暗示而言,朱立倫已經無法與蔡英文相提並論。國民黨媒體不斷稱呼蔡英文是「空心菜」,卻完全忽略她的實力已經累積到國民黨無法搖撼的地步。 一個政黨的選舉實力,可以從各自所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嗅出。在選前,民進黨公布了三十四位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立即獲得整個社會的喝采。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已經具備信心,可以得到半數以上的政黨票。而且他們所提出的人選,也包括了台灣社會各個階層的菁英人士,如社會運動的領導者以及各個政治領域的代表人物。這張名單充分說服了台灣選民,因為他們從來不是以利益與派系為考量,而是以候選人的政經社會貢獻為檢驗標準。同樣地,國民黨所提名的不分區立委,有太多黨內派系分配利益的痕迹。當朱立倫公布他們的名單時,立即遭到整個社會的批判,認為那是一種政治分贓。 七 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 2016年1月16日,整個台灣都陷入了相當高漲的情緒。即使還未開票之前,每個選民內心似乎都已經有了明確的結果。當天黃昏5點投票結束之後,便立即開票。這是台灣民主的成功——無需經過流血革命,也無需經過街頭抗議,而是在家裏打開電視機,安靜看着開票的過程。整整三個小時,街頭的車輛非常稀少,大家都守在電視前面等待結果。到了晚上8點左右,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就已經非常確切。蔡英文以689萬的選票篤定當選,朱立倫則獲得380餘萬票,兩人相差300萬票以上。這是團結的民進黨對抗分裂的國民黨的結果,使得許多壓抑了八年的綠色選民,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發表勝選感言時,蔡英文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呼籲民進黨的黨員必須「謙卑、謙卑、再謙卑」。對於這樣的勝利,蔡英文特別強調這不是民進黨的勝利,而是台灣人民的勝利。馬政府執政八年,台灣經濟不斷衰退,從而也使年輕世代看不到他們未來的前景。再加上馬英九對中國政策的不斷開放,使整個台灣的利益徹底向中國傾斜,這種危機已經被公認是民進黨勝選的關鍵。蔡英文被批判實行鎖國政策,但是她所表現的穩健態度,以及對中國的審慎評估,贏得了台灣選民、特別是年輕世代的支持。經過這場選舉的洗禮,台灣人民似乎又看見了希望。 民進黨重新執政,將面臨許多巨大的挑戰。蔡英文從參選以來,就不斷強調維持《中華民國憲法》的現狀。她一直受到國民黨的批評,指控她不願意接受國共兩黨的「九二共識」。在這個議題上,蔡英文當然有所堅持,絕對不會隨着國民黨而起舞,而這也正是她能夠致勝的原因,因為她贏得了台灣人民的信任。 2016年的總統選舉,實現了台灣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正如前述,民主政治的最佳優點,便在於選舉中的失敗者永遠都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它不像威權主義下的政治鬥爭,失敗者被送去勞改,或者萬劫不復。經過這樣的政黨輪替,台灣民主的體質只有愈來愈健康。蔡英文雖然要等到5月20日才正式就職,但整個台灣社會早就洋溢着活潑喜悅的氣氛。台灣的政治新局就要開啟,華人世界的第一位女性總統也即將就位。 台灣歷史從此也將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