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西夏王万亩葡萄园。 图为玉泉国际酒庄的地下酒窖。 面对“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采访组,谈起30年前的那段往事,俞惠明依然备感自豪。 “宁 夏的第一款葡萄酒就是我们酿造的。”主持酿制宁夏第一瓶葡萄酒的酿酒师、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俞惠明说。1985年,刚进宁夏农垦局的俞惠 明才18岁,跟几个同事一起来到秦皇岛,学习葡萄酒酿酒技术。当时宁夏当地自产葡萄,一半食用,另一半则给外省提供酿酒原料。 30年过去,第一批宁夏本地产葡萄酒已成为展厅里珍贵的文物,俞惠明也成了公司首席酿酒师、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奠基人之一。 贺兰山东麓载入世界葡萄酒地图 如今,宁夏葡萄酒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变。全自治区葡萄种植面积达64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7万亩,产量20万吨;建设酒庄184个,其中已建成投产85个,正在建设99个,年产葡萄酒9.5万吨,综合产值达166亿元。葡萄酒产业成了宁夏更多人的终身追求。 6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白天华毅然辞去在北京的法国酒企工作,回到老家宁夏,投身西夏王葡萄酒公司,任职一级品酒师。 “家乡对葡萄酒产业的重视点燃了我心中的热情。”白天华说。 8年前,采石场老板袁辉决定转型做葡萄酒产业。他在原先的采石场基础上,利用废弃的石料构建起了一座充满东方元素的石头城堡——志辉源石酒庄。像“志辉原石”这样的私营酒庄,在贺兰山东麓沿途随处可见。 2004年,葡萄酒产业被宁夏确立为重点发展产业,如今已形成以银川市、石嘴山市、青铜峡市、红寺堡区和农垦系统为主体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 2013年,贺兰山东麓被正式列入《世界葡萄酒地图》,获得国际认可。 “作为葡萄酒产业的探索和开拓者,公司希望助力贺兰山东麓具有特色的葡萄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西夏王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万祥说。 引入列级制为酒庄立门槛 与工业化生产不同,酒庄更讲究小产量、高品质。但如何让这么多酒庄既保证产品质量,又不陷入无序竞争?宁夏想了不少法子。 徐军是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副局长。这个局是中国第一个省级葡萄产业发展机构,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就归这个局管。 除 此之外,宁夏还率先出台了中国第一部葡萄酒产区保护法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 规划》等一系列扶持和法规政策,从产区保护、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推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政府遵循国际惯例,引入“列级制”,为各种酒 庄“打分”和立门槛。2013年,宁夏评选出首批10家列级酒庄,成为中国首个实行列级酒庄管理和首家以地方人大立法形式加以保护的产区。 今年新出台的《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提出,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其他二线城市开办100平方米以上专营、展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中心,就可获区政府奖励,最高达100万元。酒庄酒如在国际上获奖,分别有对应的奖励金额。 打造葡萄产业基地和文化长廊 目前,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宁夏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度最高、产业链最长、最具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特 色优势产业要与农业结合。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参与葡萄酒产业的生产和分红。2015年,宁夏葡萄酒全产业链为5万户生态移民中的7.5 万名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劳务收入14.3亿元,人均近2万元。“因为葡萄酒产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很多闽宁镇、红寺堡区的老百姓就近就业。”徐军 说。 特色优势产业也要与品牌结合。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宁夏葡萄酒积极走出国门,开展与国际一流酒庄的比拼。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布鲁塞尔世界葡萄酒大会上,36款获金银奖的酒中,宁夏就占了16款。独特的地理优势,也吸引了保乐力加、轩尼诗、张裕、长城等国内外一批知名葡萄酒企业前来建酒庄。 特色优势产业还要与文化结合。记者发现,很多酒庄都建有大小博物馆、展览厅,挖掘介绍葡萄酒文化。在这些酒庄里,可以休闲、观光、采摘、品酒和购物。 在宁夏的规划中,贺兰山东麓不仅是葡萄产业基地,还是一条文化长廊。到2020年,这条葡萄文化长廊将长达100公里,种植规模达到100万亩,100家以上高品质酒庄入驻,实现1000亿元综合产值,带动10万人就业。 “我们不做中国的波尔多,要做世界的贺兰山东麓。”白天华自信地说,这是宁夏人的“紫色梦想”。(张远晴 徐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