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风波清华大学在民国的时候,当然属于国立大学,但这个国立大学,却跟别的大学,比如北大和师大有很大的不同。别的学校,都隶属于教育部,唯独它却归外交部管。因为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是由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开办的,退还庚款的事儿,在当时,只能归外交部管。也正因为如此,中美庚款委员会,对这所学校也有很大的发言权。同时,由于是留美预备学校,经费来自美国,所以,它又跟美国学校一样,有一个校董会。一个学校,三个婆婆。 还好,清华在1925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在能干的校长曹云祥的张罗下,跟其他大学一样,建立了自己的教授委员会,奠定了自治的基础。但是,国民党北伐之后,民国进入国民党时期。清华这样一所在国民党人看来,有着浓烈的帝国主义色彩的大学,显然是需要改造的。 其实,对于身上流淌着列宁主义血液的国民党来说,所有北洋时期的国立大学,都需要改造,也好推行党化教育。洋味儿最足的清华,首当其冲。别的不讲,隶属关系,就该理顺,不能再归外交部管了。在这样的前提下,比较孚众望的基督徒校长曹云祥只能走人了。 曹云祥走了之后,首先上任的是出身北大,具有革命传统,曾经作为五四运动健将的罗家伦。此时的罗家伦,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国民党人,罗家伦的使命,就是改造清华,将之作为党化教育的开端,为其他大学的改造,开一个头。然而,热情高,干劲儿大的罗家伦,没过多久,就被清华师生讨厌了。驱逐校长的风波,一阵儿紧似一阵儿。罗家伦虽然肩负党的使命,但毕竟是个书生,没法儿厚着脸皮硬挺下去。罗家伦走后,实际控制北平的阎锡山,派了一个有留美经历的山西人乔万选来接任。怎奈此人人品猥琐,依旧难孚众望,没混几天,还是被赶走了。 清华师生的这种波浪式驱逐校长的做法,让身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十分生气,不是一般的恼火。这回,索性给清华派去了一个国民党“党校”的自己人。将中央政治学校的教务副主任吴南轩,破格提拔为清华大学校长。此前的两任,虽然都以整顿清华为己任,但毕竟还算是个学者,这回派来的,虽说也是留美毕业生,但却是一个党校的官僚,让清华师生更受不了了。 然而,这个吴南轩,却一点都不知趣。下车伊始,就宣称自己是奉蒋主席之名,来整顿清华的。此人狗屁不通,不知学问,不懂教学,却以跟钦差大臣一般,接二连三发布命令。任用自己人做秘书长,完全不理会教授委员会,也不理会学生的反应。不用说,吴南轩遭到了清华师生更加激烈的反抗,教授委员会和学生自治会接连抗议,倒吴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已经到了这个校长已经无法在清华园立足的地步了。 可是,这个党棍居然不走人,清华园待不下去了,他就携带校长大印,离开校园。又怕师生们找到他,把大印抢回去,干脆搬进了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在使馆区租了一间房子,挂起了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反正那个时候,由于国都迁到了南京,使馆也大多搬迁,东交民巷的空房子很多。 可是,这样一来,舆论大哗,让蒋介石感到有点不对了。他原本改造清华,是为了割断跟帝国主义的联系,结果派去的校长,居然主动跑到东交民巷托庇于外国人,这算怎么一档子事儿呢?没办法,教育部只好派教育部次长钱昌照前往调查。这种事儿,还有什么可查的?自然是一批骂声。钱昌照只好让吴南轩先搬出东交民巷,回到清华,然后再辞职。结果,清华师生根本连门都不让这个蠢货进,说是他丢尽了中国人的人。到了这一步,吴南轩只好自己走路了,跑回了南京。没想到,他原任的中央政治学校,此时也落井下石,发表通电,抨击吴南轩认贼作父,托庇于帝国主义,丢了党国的人。也就是说,这家伙想回原单位,都回不去了。 原来雄心勃勃,想要整顿高校的蒋介石,经此打击,未免心灰意冷,随他们去吧。于是清华的教务长梅贻琦脱颖而出,被师生推为校长。从此以后,清华再也没有了倒校长这回事了。梅贻琦说,这是因为我姓梅,在这是世界上,有哪个人乐意倒霉(梅)呢? 其实,梅贻琦能够做得长远,跟他能干,低调有关,也跟他尊重清华的传统,教授治校,大学自治有关。在他的治下,清华的教授委员会,评议会,运作良好,凡属重大事务,他从来都尊重教授委员会和评议会的意见,从不独断专行。恰是在他的手上,清华这个当时看了很年轻的大学,也迅速成长起来。而国民党的大学改造,也只能不了了之,一直到民国结束,也没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