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实验学校赫城校区(Herndon)开学日的下午,我在赫城高中(Herndon High School)的走廊上终于等到了教十年级AP中文的张美扬老师。 她刚刚下课,疲惫地走过来,开口就说,“十年级特别难教”。我有些吃惊,但还是感谢她的坦率。 “这个年纪的学生特别忙,时间又少;家长也管不了。他们智力高,要求也高。所以学习很难进行”,她说了一连串的理由。 她解释她如何给学生讲“天人合一”的概念。她中间停了一下问我,“我这样讲,你可以理解吗?”有一瞬我感觉好像我是她的学生。但我很快意识到,她可能是想确认她讲解的方式是否容易让人理解。 她这种担心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她说,这些在美国长大的学生存在文化断代的问题,而AP中文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更主要是文化。 对于所谓的“文化断代”,同一所学校的宋鸿彪似乎担心少了很多。宋老师两年前开始在学校开设国学班,今年开始讲《论语》。在他的班上,学生的岁数从三岁到十三岁。宋老师对此颇有些自信。 我有些好奇他怎么教这些美国的华裔孩子中国的经典。我向他提及了1935年卷入民国众多一流知识分子的读经争议。在那场争议中,焦点是如何让青少年学生读懂。 宋老师的方法是一开始不强求懂,而主要是依靠儿童的机械记忆力。每句经文要求背上100遍,课上带读几十遍,课后家长监督背几十遍。他还是有一些讲解的,并且依靠家长的帮助,但主要还是潜移默化。 宋老师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一次,他自己的孩子不吃颜色不对的鸡蛋,并且蹦出一句经文,“色不正不食”。他讲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有些眉飞色舞。 张美扬和宋鸿彪所教的中文课,按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陈路平的说法,是本校区的特色班。这个校区从学前班到十年级依据各年龄段特点开设了相应的中文课。高年级的中文课尤其突出了应试特点。十年级的中文课结合了AP中文和SATII中文的内容;七、八年级的课程则强调帮助学生通过费郡(Fairfax)的“World Language Credit Exam”中文考试。 虽然把应试性放在了中文课的重要位置,但陈老师说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引起学生对中文的兴趣,美中实验的教学高度强调通过兴趣来吸引学生学习中文。对于这些老师,中文课似乎远远超出日常课堂程序化的范畴。 在这些老师和学生进出的走廊拐角处,有一面陈列窗,里面镶嵌着几个英文大字“World Language;Not just a class”(世界语言,不仅是一门课)。这似乎是对中文学校使命的一个注解。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而且是它所包含着的跨文化的“断代”难题。(供稿 王杰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