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军,江苏泗阳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家、首届“中国书法院奖”获奖书家、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作品获奖: 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 全国第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 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 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金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林散之奖”提名奖 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展金奖等。 作品入展: 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二届书法百家精品展 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五届楹联展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全国经典书风获奖书家邀请展 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展等。 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言恭达 《素心追月,泊然内定》(节选) 卫军书法以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自觉汇入造型艺术的诸多形式,给人们留下了自我情感宣泄的轨迹。无论是他的楷书还是行书,笔法精到,流利凝重;线性含蓄灵秀,清新洒脱;结体平中寓奇,古而能肆;造白虚实得当,峻逸简远;气息豪迈古雅,简静天成。智慧的笔触倾泻着他洗尽风俗、独特"清"、"净"的情感世界。
齐玉新 《形俊神逸—我看王卫军书法》(节选) 把小行书写得畅快自然,写得一派从容俊逸,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会拘泥于某家技法而泥古不化;很多人又囿于技法而拖泥带水笔下无我。窃以为,古人所云“技近乎道”一说,这还不仅仅是对书法技法的熟练,更应该是对激发熟练之后一种化为己有的能力,如此才能在创作或者书写中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任我为。 这一点,我们能够从王卫军的小行书作品中可见端倪,他那种属于自己的书写技法和书写方式,很好的流露了自己的心性。对于一个书家而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写技法和适合自己笔性的写法,这很重要。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创作走向自由的境界。
衡正安 《妍外秀中,亦古更今》(节选) 王卫军巧妙地将文字主体、印章、留白以及书写载体的颜色揉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全新的艺术感受。他善于在书写文字的主体之外,运用落款和不同形状的印章、钤印于不同的位子,将书写载体的空间分割,更利用其色纸的颜色产生审美感受,使其具有自我的艺术追求。这充分表现出对他对书法“形”的自觉追求。 印章的使用也常常“剑走偏锋”,大胆的用大于正文的印章将主体拉大,不但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且还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古人所没有的。此外,他还独具匠心地将印章预留在正文之中,还巧妙地设计多枚大小不同的印章钤印在不同的位子,产生独特地效果,具有古代书画引首、跋文后的收藏和鉴赏钤印的艺术效果。
吴国平 《从扎实进,在虚灵出》(节选) 卫军的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正道。自魏晋以来,“二王”书风作为主流,但在这种热的背后,也出现了将“二王”书风媚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令人欣喜的是,卫军对此却保持了应有的警惕。他把学习书法当成一个不断掘进和不断禅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和精神,悉心精研笔法,努力在更深层次上与古人对接,试图借助于深厚传统的有力支撑,建立起新的笔法阐述体系与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个性化追求是当代性的重要依据,只有个性化才能达到对类同化的遏制、只有个性化才能出现多元气象。
司马牛 《优雅与从容》(节选) 卫军给我的印象是儒雅温和,有谦谦君子之风。典雅的气质,以及对醇厚古风的迷恋,使卫军对传统的二王帖学一派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从对古人精神的意会,到书法造型语言的临摹学习,再到个人性情的自在抒发,卫军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享受着书法给他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他对书法的理解,作品中透出的清雅气息,和他的气质完全是一致的,这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作品的产生,来自书写者真实的生命体验,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情感需求和自然流露。
薛元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节选) 卫军作品的特点可以用节奏和自然两个词来概括。节就是节制,奏是表现,“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都能感受到。当个人亲身体会到自己呼吸时的节奏,以及心跳的步伐中领悟到存在。书写犹如呼吸和心跳,才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而“自然”,隐身于日常生活中,得以保留本身的“自然状态”,保留较多的中国特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蕴含了丰富的含义,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到儒家经学的终结者康有为,乃至古典艺术中的诗歌书画等,无一不见证这一观念的深厚源泉。 对于王卫军而言,不仅仅是自然的状态,自然的书写,而且也是自然而然的态度,自然的节奏,不假雕饰,书风平和含蓄、不激不励、典雅温润、从容俊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