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粗鄙为何成了一种社会病?南方某小镇盛产一种九孔莲藕,用来炖汤天下无双。可是假冒伪劣太多,如何鉴别?镇里人有绝招:该镇土生土长的人都会一句口头禅“捣你的姆妈”,就连老子骂儿子、儿子回敬老子都这么说。你若说“这藕不正宗”,如果对方回“捣你的姆妈,这怎么不正宗!”恭喜你,这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地产货!粗口居然成了质量认证,您对此怎么看?今天推荐徐贲先生一篇文章供您参考(2010字,阅读约需5分钟)。想探讨更多真问题,酷哥欢迎您在淘宝选择店铺搜索“先知书店”。想每天读到同类好文,请关注思想酷。 粗鄙为何成了一种社会病? 文/徐贲 现今社会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 不久前,某艺人母女三人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竞猜节目录制中放泼撒野、大爆粗口,母亲对着一位观众挖苦道,我能把女儿培养成亿万人喜爱的明星,你母亲做得到吗? 显然,她觉得当名艺人的母亲特有面子,而正是为了争这个面子、夸耀这个面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行为嚣张,言语粗野,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阵势。 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非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 粗鄙是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就像污染了的自然环境容易诱发癌症病变一样。 例如,在一般的文明社会里,“绅士风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以绅士风度待人接物也是体面人自然而然要求自己的行为。但在一些时期“绅士”成了革命的对象,而革命者又以越粗鄙越光荣为行为准则,这样的社会环境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有面子”与“要脸”的关系:粗鄙不仅不再是“不要脸”,而且是有觉悟、混得开的事,不仅如此,甚至还能为粗鄙者带来特别“有面子”的头衔、地位或职位,让他们成为“成功人士”。 这种“成功人士”的传人,之后会把施展“才能”的领域从政治转向经济,祝东力曾这样描述他们粗鄙化的成功:“一口糙话、一身匪气,这才是‘爷们儿’,是吃得开、混得好的标记。粗鄙化——粗野、鄙俗,是当今世俗社会的主流价值。粗鄙代表强悍、有力量,彰显着粗鄙者的有胆儿、拔份儿。”在一个缺乏社会正义、价值观紊乱的社会环境中,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自为战,文雅、谦和、友善等等,似乎直接等同于懦弱无能。出门在外,没几分流氓气,是很难混的。粗鄙的言行和仪范,暗示着在无序竞争中较高的生存和成功概率。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 针对指责,比利时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国家“要面子”的良好动机,也是一件粗鄙的事。 这位官员事后声称自己绝不后悔,令人想起不久前一位教授为替主席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事后也是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粗鄙的有恃无恐,印证了邵燕祥所说的,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这就像在污染的环境中,人都会变得特别能“抗毒”一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虽然显示了非凡的生存调适能力,但未必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