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奇妙的中医 ——美中实验学校九年级课堂小记 上周六,在美中实验学校洛城校区九年级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位“新”老师,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美国中医中心的嵇波教授。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巡礼》中的“中医”一课,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地请这位中医专家来讲一讲。 嵇波老师拿出一个小小的脉枕,马上就让同学们跟课文里的图片联系上了。大家再按照嵇老师的指导,把自己右手的三个指头搭到左手手腕的内侧,啊,里面一下一下在跳动呢,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好神奇呀! 嵇老师告诉同学们,中医从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我们祖先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而中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人体将要患病、已经不舒服而又检查不出疾病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饮食、中药、针灸或其他治疗方法,调节身体使人不生病。她说,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不同的方式。西医从四百多年前发明显微镜以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通过检验找出患病的部位和原因。比如通过验血,了解到细菌入侵引起什么地方发炎,就使用抗菌素治疗。而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内部失衡,外部的“敌人”乘虚而入,所以治疗是帮助人体恢复平衡,从而抵抗力提高清除疾病。 嵇老师深入浅出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中医关于“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她告诉大家,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认识。阴阳包括了自然界一切生物和现象,人是处在大自然中的生物,也同样具有阴阳的属性;古人把自然界的物质归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也将人体不同的脏器相对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和“互相转化”的理论,来认识和调节人体的失衡。比如春天属木,与肝胆相对应,所以春天肝气旺盛,要注意疏通,吃太多酸的东西就不适宜。倘若肝气不通,就容易出现脾气不好、眼睛发干发涩等一些毛病了。而根据“互相转化”的理论,肝不好又可能影响到脾胃。嵇老师还简单介绍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看病方法,中医“心、肝、脾、肺、肾”并非指单纯的脏器而是脏腑功能的概念,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与“人体与自然和情志有关”等一些有关知识。看得出,同学们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好奇心促使他们听得很认真。直到下课以后,大家还围着嵇老师看她带来的药物样本呢!当天下午,嵇波老师还给四年级的同学上了一堂课,同样受到孩子们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