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将拆除所有赫鲁晓夫楼大家对这样的单元楼不陌生吧? 这样的单元楼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老工业基地随处可见。这种用预制板修建的单元楼最初源自苏联,因为在赫鲁晓夫时期大量修建,这种楼在苏联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对很多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老百姓来说,“赫鲁晓夫楼”承载着他们的共产主义记忆和建设国家的热血青春。 莫斯科将在两年内拆除所有“赫鲁晓夫楼” 不过,据克里姆林宫官方网站的消息,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莫斯科市长谢尔盖·苏比雅宁在两年内拆除莫斯科的所有“赫鲁晓夫楼”,原因是这些通常有五个单元的老楼虽然设计寿命为25年到50年,但已经难以满足目前的建筑安全标准。 苏比亚宁告诉普京,莫斯科已经重新安置了16万户原来住在“赫鲁晓夫楼”里的居民,现在还有大约160万莫斯科居民居住在“赫鲁晓夫楼”里。 “赫鲁晓夫楼”:苏联时期的民居代表 据俄罗斯《真理报》2月21日报道,“赫鲁晓夫楼”最早出现在1948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赫鲁晓夫楼”大量兴建的最高潮时期。这些建筑没有参考西方公寓的多样化选择,更没有按价格与收入分区,所有人统一按照户口分配,而为了以最低廉的造价和最快的时间完工。 “赫鲁晓夫楼”是一种造价低廉、盒子式或砌体结构三至五层公寓的公寓楼。在苏联时期,遍布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这个时期建造的“赫鲁晓夫楼”采用水泥预制板结构,由于层数都在6层以内故而不设置昂贵的电梯,较大的大家庭单位入口更被改成各户共用的走廊填满,例如西方常见的室内私家楼梯被替代成公共空间,也没有在楼梯间增加设置垃圾通道,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 “赫鲁晓夫楼”外部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各建筑排成一排紧密配置特定的小区中,不过相对室内的狭窄,室外给予相当大的社区活动空间。“赫鲁晓夫楼”的厨房和厕所都很小,赫鲁晓夫曾说过“我能进去其他人就可以”。 例如一个标准的K-7型套房,一个房间30平方米、两个房间44平方米、三个房间60平方米。早期的单元房间设计分开的,起居室和卧室入口被分配在一条走道,后来改成大厅式的,要先穿过公用空间才能进入卧室或厨房、储藏室等。 与斯大林时期彰显民族风格的建筑相比,装饰更加简洁的赫鲁晓夫楼虽说外形简陋,但其生活设施齐全,建筑使用功能完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赫鲁晓夫楼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广大苏联群众最迫切的住房问题。 从“赫鲁晓夫楼”到“勃列日涅夫大楼”再到苏联解体 在勃列日涅夫1964年上台之后,他曾承诺说在每个苏联家庭都会有一套这样的房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此外一家还会有一个共用的客厅。但是,这些承诺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实现。不过,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更高更大的居民楼在苏联各地修建起来,这些楼被苏联人民成为“勃列日涅夫大楼”。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楼”也不再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人民向往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居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