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蛮:中国经济的终极秘密—国家财政收支揭秘文 / 老蛮 源 / 原文名《地产之上的大国——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分析》 1、赤字之国 政府这种东西,事实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司,无非就是比普通公司大一点的经济体而已。挣钱,维持资金平衡,对任何经济体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一旦收支不能平衡,现金流断裂,小到公司,大到政府,都可能破产。我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就是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数据。我们将要深刻的分析财政数据的各重点分项数据,看看支撑我大中国政府财政的最关键的收入项是什么,以及最大的支出项又是什么。我相信,在看完本文的分析之后,各位对于必将出现的“大国破产”的未来,将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当然是财政收支数据是否平衡,这事是政府是否会破产的关键。如果数据无法平衡,支出严重超过收入,财政赤字过大,那就只能依靠加税或者政府发行国债来进行弥补。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前三,加税的空间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国债再发行不出去,老百姓根本不愿意掏钱来买,那政府就只能凭空印钱了。 下表我们给出了从2011年至今的全部财政收支数据,数据来源是财政部官网提供的财政决算数据,老蛮我保证绝无数据引用错误。2011年的财政赤字不足4千亿,赤字率只有微不足道的2.7%。这还算是非常健康的财政状况。2012年更加不错,我大中国政府创造了超过1万亿的财政盈余。然而从2013年开始,财政数据就难看得要命了,当年度财政赤字达到了9千亿的规模,2015年超过2.3万亿,2016年剧烈上升到2.8万亿,赤字率达到13.8%。这种巨额赤字当然只能靠国债市场解决问题,根据“中债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上的数据。2011-2014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基本上维持在1.1-1.5万亿左右,到2015年迅速上升到1.9万亿,到2016年,已经接近3万亿的规模。整个国家财政已经完全陷入发债维持的境地。而债务发行,依赖的是国家信用,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一旦这种脆弱的信心被摧毁,那么,近14%的财政缺口填补不上,那我大中国政府立刻就要破产。如果不愿意破产,大印钱模式开启,那民国末期的“金圆券”就会重临,再现老百姓抱着几十斤的钱去买一斤米的惨况。这事真是想一想都要不寒而栗。 从2014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从9千亿暴涨到2.9万亿,赤字率从4.5%飙升到13.8%,国债发行规模从1.6万亿剧增到3万亿。这匪夷所思的数据演变,要求我们必须回过头来,仔细检阅一番,在这三年里,在财政收支领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2、地产依赖 先来看看近年的财政收入数据。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性收入的财政总收入,2014年是19.45万亿,2015年毫无变化,维持在19.46万亿。在这一年财政收入竟然彻底丧失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的分析一下,支撑起我大中国财政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下表给出了2014-2016年的财政收入的全部分项,不过老蛮我并不建议各位现在就瞪大眼睛细看,在下文中老蛮我已经对这系列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各位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再回头仔细看看这组数据,那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2014年,在一般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中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960亿,地产相关税收(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计13820亿,加上当年度政府基金性收入中的40386亿的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行业给政府带来了57166亿的巨额直接收入。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484亿相比,比值高达29.4%!然而这并不是地产带来的全部财政收入。事实上,营业税和增值税之中,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产企业所缴纳,至于个人所得税在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更是完全由于频繁的二手房买卖;这三大税种合计56013亿,即便其中只有10%与地产有关,也超过了5600亿。5600+57166=62722亿,这可以算是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相当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规模的32.3%! 这么一看,2014年,我大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源于房地产!这里顺带说一下,2011年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总额约44671亿,对比当年度145237亿的财政总收入,比值30.1%。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毫无疑问,就是支撑起整个国家财政的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之一。这个结论不会有任何问题。 2015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7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4021亿,土地出让金3254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5900亿,总额为55339亿,较2014年的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规模低了7383亿;占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599亿的比值为28.4%,较2014年的水平下降了4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丧失了增长性,就是2015年我大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丧失增长性的根本原因。 而财政收入要恢复增长,我大中国政府的第一选择,当然是推动房价继续上涨。于是,在各大城市的房价刚刚出现一丝松动,成交开始减少,老百姓刚刚意识到市场有风险买房须谨慎的时候,我大中国政府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去库存”运动,各种扶持房地产的政策密集出台,降首付、降息、买房补贴、取消限购,等等等等,终于成功的吹起了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泡沫,并导致了贯穿整个2016年的地王现象。虽然2016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实业萧条外资撤离,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市场陷入极度的冷清和崩塌,然而一线城市和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剧烈上涨,同时土地成交极其旺盛,每一块地都引发了各路资金的哄抢,成交楼面地价普遍超过周边房价20%以上。 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支撑之下,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再次恢复了增长性。财政总收入20.62万亿,较2015年的增幅为5.9%。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5018亿,土地出让金3745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6230亿,总额恢复到了62346亿,较2015年增加了7007亿,占当年度206171亿财政总收入的比值为30.2%。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地产泡沫的推动之下,总算是恢复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幸事。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财政支出领域,看看这20万亿规模的财政收入,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2015年的地产市场只不过是稍微冷清了一点而已,地产相关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只不过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已,就已经让我大中国政府无法忍受,就一定要吹起地产泡沫来恢复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在财政支出方面,一定存在着绝对不能缩减的理由。而挖掘出这个理由,当然就是本文的核心目的。 3、大国破产 相对于收入数据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数据公布得很不齐全,目前来说,只有“一般预算内支出”能查阅到比较详细的分项数据及明细表。另外一个大项“政府基金性收入”,基本上是瞎扯淡的状态,表面上看来似乎公布了近百个分项,但是最重要的一笔钱,3万多亿的土地出让金部分,基本上就没有公布过使用明细,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土地出让金具体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过不去管它了。政府基金性收入所对应的基本上都是专项开支,有一分钱才能用一分钱,没有超支这一说,所以我们就只看“一般预算内支出”好了。 一般预算内支出主要有三大板块:重点民生开支、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开支。重点民生开支依次包括教育、社保、医疗和住房保障这四项;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依次包括城乡社区管理开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国防、金融监管和外交这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开支包括农林水利建设和交通运输建设两项。在下表中,我们给出了2013-2016年的全部财政收支分项数据,并用背景色区分了上面的这三大板块。注意,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齐全,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对财政支出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另外友情提示,各位不需要瞪大眼睛盯着下面这张表仔细看,下表只不过给大家一组原始数据而已,接下来老蛮我会将这张表里的数据提炼出来,进行分类比较。 2011年,中国重点民生领域支出总额为37857亿,占年度财政总支出109248亿的比值为34.7%;官僚行政体系支出31844亿,占总支出的比值为29.1%;基础建设支出17436亿,占比16%。这三大板块合计占总支出的比值能达到79.8%的惊人程度。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是无法削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保和医保早已处于亏空状态,现在全靠财政进行补贴才能维持账面平衡,在数据上,2011年财政对社保的补贴规模3152亿,对医保的补贴规模3251亿,合计6403亿;到2015年,社保补贴规模上升到了6596亿,医保补贴规模则上升到5657亿,合计达到惊人的12253亿!过万亿的财政收入,要用于补贴社保和医保,这事我估计你们连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2015年全国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也就是15.22万亿,现在你竟然要拿出其中的1.23万亿去补社会福利体系的窟窿,占比高达8%,这事简直匪夷所思。更关键的是,如果你竟敢削减社保和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本来就怨气冲天的老百姓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无法报销住院费,看不起病,或者连养老金都领不到了,那是立刻就要公推陈胜和吴广的。随着社保窟窿越来越大,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当然了,社保和医保基金居然有上万亿的窟窿,这事的起因很复杂,人口的老年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退休公务员占用了太多的医保和社保资源。不过这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官僚行政体系方面,则一直在持续的加工资提待遇,以加强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向心力,起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阀作用。如果减少行政体系的开支,给公务员降工资,意味着最后的稳定阀都没有了,这事绝对没人敢干。所谓精兵简政,公务员大裁员,在当下的中国更是个笑话,绝无实施的可能性。在目前整个国家彻底丧失了社会动员能力的背景下,维稳已经放在了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首位,这种工作是只嫌人少,不会嫌人多的。所以公务员队伍一定会越来越庞大,而行政开支的增幅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体现在数据上,“城乡社区支出”规模,2011年只不过是7621亿,到2016年就暴涨到了18605亿,涨幅高达1.44倍。在此顺带解释一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才是切切实实的行政办公费。至于“城乡社区支出”,其实就是基层乡镇政权的维持费用,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基层的维稳工作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财政部官网上找一份年度财政决算表来读,其中关于“城乡社区支出”部分的明细表里,有三栏莫名其妙的“其他”支出,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理论上倒是存在削减的可能性,但是中国实体经济越来越差,就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铁公基领域的投资来维持经济的最后一口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减,还得持续加大投入。这么看起来,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全都不存在削减开支的可能性,而且还得不停的加大财政投入,这就是我大中国政府面临的无奈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大中国的财政支出任务,只能是越来越重。无论是民生、行政还是基建,都必须持续加大投入,甚至无法厚此薄彼,只能是平均发力,一起增长。如上表所示,2011年到2016年,财政支出规模从10.92万亿暴增到18.78万亿,增幅高达72%,然而伴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快速增长,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的支出占比也一直保持着相对均衡,同样在快速增长。 2011年三大板块支出合计占比79.8%,2015年维持在80.8%。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最终发布,但是从这一年大幅度提升公务员待遇以及大搞基建的动向来看,怎么都不可能出现占比下降的情况。所以,我大中国的财政根本无法放下重担,三张嗷嗷待哺的嘴,一起扑在财政体系上吸血,逼得我大中国政府毫无办法,所有的精力都必须放在挣钱之上,放在满足这三副饥渴的肚皮之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大中国在2015年,地产市场稍稍遇冷之际,就如临大敌,就要密集出台大量的政策,刺激地产市场恢复增长。三大板块的财政支出压力都是刚性的,没有任何谈判余地。而提供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的地产行业,当然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保证每年都有更多钱可花,就必须保证地产市场的长期火爆,保证房价的持续上涨。即使实业再怎么萧条,资金再怎么逃离中国,消费再怎么萎靡,也要维持房价的泡沫! 而一旦这房价的泡沫最终破灭,财政收入无以为继,那么大国破产,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所以,我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无知且愚昧的国人啊,你们相信这美丽的房价泡沫还能维持多久?2017年,但愿能平安的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