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令夕改”说的是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让人无所适从。别以为这只是古代的笑谈,在我们身边不乏现代版“朝令夕改”的故事。
2013年5月21日,云南省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工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各类口罩销售监管工作的通知》。
可到了5月25日晚上,云南省安宁市政府新闻办通报:安宁市工商局决定立即撤销《关于加强对各类口罩销售监管工作的通知》,并向广大市民和消费者致歉。
短短五天时间发生了什么,让该通知如此短命?安宁市政府又是为什么要向市民和消费者致歉?一切都源于该通知制造的2013年网络热词“口罩实名制”。
通知的核心内容很简单:要求安宁范围内的口罩经营户即日起销售各类口罩须执行实名制购买登记。从通知发布之日起,当地商家立即行动起来,登记口罩购买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购买口罩的类型、数量和购买日期。因为通知中还说:对此“工商部门将适时进行巡查和检查,未按照通知要求执行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通知发出三天后终于有人发难——微博网友“本人是临时工”问昆明市长李文荣:“购买口罩需要实名制是哪个部门出的规定?”并附上了该通知的照片。于是,“口罩实名制”不胫而走,众网友纷纷调侃,仅仅口罩实名制还不够,黑丝袜、面巾纸、白布等等都该实名制。
也有人对该通知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质疑很快就被网友和媒体接连抛出的更多佐证信息淹没。
《南方都市报》记者从安宁市内多家药店得到证实,购买口罩确需带身份证实名登记。安宁市工商局也承认曾下发通知,但没有解释原因。与此同时,更多网友陆续在微博、贴吧、论坛爆料称,实行“口罩实名制”的并非安宁一市,几乎覆盖昆明全市;受约束的也并非口罩一物,打字复印也要实名登记,文化衫禁止销售。
一个大大的问号冒出来了:为什么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和相关服务要受如此限制?由于官方始终没有给出正式解释,对这一措施出台的原因,有坊间传言和媒体调查两个版本流传较广。
坊间传言,此举可能与安宁当地一度引发争议的炼油项目有关。由于部分市民曾戴口罩表示反对,当地政府为了防止市民买口罩表达对安宁炼油基地的不满,采取了“实名制”措施,将来一旦有需要可以按图索骥“秋后算账”。只是这一说法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
南都记者采访调查的结果则是,当时包括安宁在内的昆明下辖各县区市面临“迎南博保稳定”的任务。“南博会”全称“中国-南亚博览会”,当地政府认为对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助推现代新昆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任务具体内容各地要求不一,但都要求在“南博会”期间,售卖口罩、打字复印等都需实名登记。有公开的官方通报资料可查。
此外,据当地媒体《云南信息报》消息,5月25日安宁工商局局长称,此举是为了预防禽流感实施的临时性措施,以方便掌握疫情患者信息。对这一说法,有媒体犀利地指出:当时云南并未出现禽流感确诊病例,也未检出H7N9禽流感阳性样品。并且早在该通知下发前的5月20日,各地禽流感疫情已经得到缓解,发现疫情的多个省市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
跟猜测“口罩实名制”来由相比,舆论更关注的是,这一举措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即便是在安宁市相关方面迅速宣布撤销该通知后,诸多媒体依旧穷追猛打,像秋菊一样执拗于“给一个说法”,矛头直指背后隐藏的权力的随意性和公权的滥用。
其中,《燕赵晚报》的评论《口罩实名制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颇有代表性:“口罩实名制”虽然撤销了,也向广大市民和消费者致歉了,但相关通知下发的原因和到底又因何撤销不能成谜,需要有关部门把“实名口罩制”的“口罩”揭下来,看看里面有着怎样的面孔。更主要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物在此事件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都要有个说法。只有这样,才能遏制政令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冲动和不负责任。权力无法无天,权利必然举步维艰。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别说“口罩实名制”,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老陈点评】
“口罩实名制”,既防不住民众自由呼吸,更捂不住民情民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张狂失范的权力只会让政府公信加速流失。
【水聿点评】
看似荒诞不经的“口罩实名制”的背后,是企图将所有人的所有行为纳入监控视野的庞大企图心,想来令人不寒而栗。这一未成功实施的规定,实质上是让公权蛮横地侵入私人领域,全面掌控公民的个人隐私,其可能带来的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和尊严的践踏也令人齿冷。
【庆园点评】
“政府部门”公信力在舆论中是一个整体概念,而其构建则受到每一个具体部门每一次公共言行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部门视自己的公信力为儿戏时,真正贻害的是国家执政体系全局。
针对“口罩实名制”事件,有评价说“犯错也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决策,或者因为智商有限,或者源于“恣意妄为的权力习性”。既然错已酿成,只得“朝令夕改”,政策层面的不良影响得以遏制。但是,公信力的危机却只算刚刚开始。
也许“朝令夕改”的内在原因过于难以启齿,也许对公信力的损失不以为然,一句“向广大市民和消费者致歉”后便匆匆了事继而沉默不语。旁观者只得叹息,不知道“政府部门”公信力还有多少会在类似的无声无息中流逝,竟也没人管管。
本文故事选自《网络舆论场经典故事选编(2013-2014)》,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