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浙商代表人物鲁冠球于当天上午逝世,享年72岁。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是浙商群体中的“教父级”人物,被冠以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生前为万向集团董事长。 万向集团创建于1969年,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为主业,是年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万向是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中唯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中国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家企业之一。 1969年,鲁冠球带领6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萧山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1980年,鲁冠球将厂门口四块牌子摘掉三块,只保留“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鲁冠球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因此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并在此后下3万套订单,万向产品首次走出国门。 鲁冠球曾被《福布斯》称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全球领袖”,不过看生活习惯,他还是中国农民: 据新华社报道,此前他一直住在1983年修建的农家小楼,厨房是老式的灶台。每天早5点起床,晚11点睡觉。只要不出差,他便按时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饭。 他办公室也多年未变,10多平方米。下了楼,有座凉亭。48年前,那是他起家的铁匠铺。 附:新华社2013年11月24日报道: 改革时代人物志:“弄潮儿”鲁冠球 鲁冠球出生在钱塘江边,那里的江潮名闻天下。 要概括他在中国市场经济几十年的“搏击”,人们常会想到两句宋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 年近古稀的鲁冠球,被《福布斯》称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全球领袖”,不过看生活习惯,他还是中国农民: 住在1983年修建的农家小楼,厨房是老式的灶台。每天早5点起床,晚11点睡觉。只要不出差,他便按时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饭。 办公室也多年未变,10多平方米。下了楼,有座凉亭。44年前,那是他起家的铁匠铺。 工作服送去缝补,裁缝惊讶,万向的“老大”就穿这个? 编制“中国百富榜”的胡润和他对话,需双重翻译——先把萧山土话译成普通话,再译成英文。 2000年后,萧山地区整体农转非,他的“身份”才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 但鲁冠球身上,罕有小农意识。用村里人的话,这人从小“头上长角”。 成绩好却初中辍学,进城学锻工。精减回乡,其他人“停产闹革命”,不到20岁的他忙着修自行车、开粮食加工厂……经常被抓,他就白天挨批斗,晚上继续生产。 他长于“嗅”出机会。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带着人“投奔”到公社名下,戴上了“红帽子”。1979年,又是一篇党报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他决定专攻万向节这个不起眼的汽车零部件。 直至今天,他每天的阅读量还在三四万字。 “财散则人聚”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从1983年到1993年,他放弃的承包奖金超过300万元。这些钱,要么修改承包条例变成集体所得,要么捐去建学校。 2009年,万向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对新招聘大学生,万向合同一签十年。他说,“一定要周围都好,你的企业才会好。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会持久。” 乡镇企业的磨难与真知 鲁冠球一直以万向是乡镇企业而自豪。 在中国的乡镇企业中,万向实现首个个人风险承包、首个上市、首个获中国工业大奖、首个收购国外上市公司…… 其实,戴着“乡镇企业”的帽子,路并不好走: 在“只讲计划”的年代,没有钱,冬天去信用社借,别人在内屋烤火,他在外屋坐两小时冷板凳也没借成;没有材料和燃料,他骑自行车过江去杭州城,从国有企业捡废料和煤渣…… 有些门槛,能靠技巧化解:进不了全国订货会,他在场外摆地摊,照样刮起“鲁旋风”;没资格看文件,他用人托人、国营对国营的名义把400条考核标准“弄”到手,逐一整改,高分成为全国“唯三”的国家万向节定点工厂。 有些时候,只能依靠等待。启动股份制改造,4年后同意试点;申请上市,等了7年;成立财务公司,申报了9年…… “我不怕苦,最怕的是不被承认。”鲁冠球说。但他认准一点:“质量面前人人平等。” 1980年,他从全国回收3万多套次品,员工一人一袋,背去废品收购站。企业一年利润泡汤,大家心痛流泪,但质量意识从此深植。 地处钱塘江边,万向注册的商标叫“钱潮”。有人告诉他,这两个字的拼音首字母“QC”,正好是“质量控制”的英文缩写。从此每个万向节都印上“QC”标志,象征“质量就是生命”。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要到厂里考察。那时钱塘江边还树着“外国人止步”的牌子。市委书记当即拍板,过江手续当天办妥。 这次考察,美方决定下3万套订单。但定价低,万向将亏损10万美元。鲁冠球最终同意,他说:“3万套我们亏损,等到30万套怎么还会亏?” 2000年,万向并购舍勒。如今美国14个州,万向拥有28个工厂。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国内效应是:既然能给通用和福特供货,进入一汽二汽的配套体系顺理成章。 2011年,美国前财长鲍尔森请鲁冠球吃饭。鲍尔森说,在美国无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夸奖和尊重万向,很少见。 鲁冠球认为,万向美国公司的轨迹和本土发展有相似之处,“万向是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点摸索,一定要稳健,客观上你想冒也冒不了,只能慢慢地干。” “慢慢干”的过程中,他给自己做情绪管理——晚上在院子散步,看月亮。“从月缺,看到月圆。” 这几年,他每天练书法。办公室过道,悬着“正气”。家里窗前,贴着一小张竖排的“遇事不怒”。 他说,“做什么都要时机或者机遇,但认准了目标,就不能懈怠。” “我是企业家,不是商人” 鲁冠球认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业家。 “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 有两个产业,他天天“烧钱”,坚持了一二十年。 一个是农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投资,屡败屡战,最近几年才产出利税。他说,“为农民讲话的人太少了”。 另一个是电动汽车。1999年到2013年,投入50亿元,回报“没看到”。 中国学术界把电动汽车作为前沿技术研究时,他已确立产业目标,且框定“纯电动”。 2003年,科技部一位副部长到杭州考察“863”项目,意外发现万向的电动汽车电池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感慨说“你们是真在做”。鲁冠球趁机开口,“那把我们列进去吧”。业内人士笑称,万向是“自费跑进 863 ”。 万向电动汽车“掌舵者”陈军是汽车专业的博士,受不住“烧钱”的煎熬,分出人手去尝试其他“利在眼前”的方向。鲁冠球发现后,坚决叫停。 “新技术和产业的磨合中,只要方向正确,总有回报。如果方向不正确,浪费钱是小事,时间追不回来。”博士被说服。 鲁冠球有压力,“所以企业其他地方一定要赚钱,否则要做的事都是一句空话。” 但他很明确,“我希望万向成为一家受世界尊敬的企业。万向以后就是为清洁能源奉献一切。 2013年10月,工信部发布新一批电动汽车生产“牌照”,万向上榜,市场的曙光终于照进。 来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