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明白这五个为什么?难解《芳华》 一、为什么不能拍越战? 1959年—1975年越南战争,中苏两个大国同时支持越南。1975年,因为国内反战,美国不得不与越共签署协议撤出越南。随后越共彻底打败了南越统一全国。期间,69年中苏珍宝岛打了一仗,差点动核武,三线建设和防空洞不光预防美国,也是应付苏联的。从此,越亲苏,中亲美,这就是底层的政治原因。 导火索:1975年,柬埔寨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夺取了政权,实行了极端残酷的政策,大规模屠杀本国国民,三年多执政期间造成200多万国民非正常死亡,几乎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3,这其中在柬埔寨的2万越南裔几乎全被杀光,43万华裔死亡21.5万人,一万老挝裔死了4000人,2万泰国裔死了8000人,25万伊斯兰教徒死了9万人。 越南于1978年12月25日对柬埔寨发动了闪电战,只用十几天时间就攻占了柬埔寨首都金边,彻底打垮了红色高棉政权。从此,每年的1月7日成了柬埔寨最重要的国家纪念日,用来感谢越南结束波尔布特政权。 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真正目的想教训一下越南这个“小弟”,惩罚越南完全倒向苏联,顺便挽救红色高棉政权。 有网友总结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四条原因: 一、为了惩治越南; 二、为了援助柬埔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三、向苏联示威,并向美国交投名状; 四、转移国内视线、凝聚人心、锻炼部队 虽然遭遇顽强抵抗,解放军不到一个月,就打到河内城外几十公里,趁着苏联没来得及反应,见好就收撤回。此役成建制地消灭了当时越南北部几乎所有军事力量,另有几十万精锐之师在内蒙、东北一级战备,随时准备应对苏联的进攻。越南发射炮弹、扰我边民,都是后来的报仇挑衅,之后再打的法卡山、老山、者阴山,主要集中在81年和84年,都是边境线的袭扰战、拉锯战。各军区轮战、英模报告团都是这个时期。 九零年由长者主持,中越两国在成都举行了战后的“成都会议”,宣布边境无限期停火,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两国领导人口头约定今后两国不再以那场边境战争作为爱国主义讴歌题材。这是总政治部叫停《芳华》的原因,所以在战争场面上和主题上弱化了很多,甚至连敌人是谁都看不清。 二、为什么不能拍文革?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死亡 …… 因为不能翻案,因为没有戈尔巴乔夫来否定斯大林和列宁。你信不信,谁敢瞎逼逼,就叫他死亡! 三、为什么不能尊重原著? 电影的编剧就是小说作者严歌苓,她心里没点儿数吗?剧本不好,能获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归来》改了,《芳华》改了,严歌苓已去美国,张导冯导都还在国内混饭吃,怎么还原原著,甚至拔高、升华?同在屋檐下,谁不得委曲求全?说冯小刚自我阉割的,你带把儿啊?上街喊个打倒XXX试试。 四、为什么国庆强行下档? 看看日子,想想过几天要开什么会?被人利用、煽动造成群体性事件,谁负责?把冯小活剐了也不够,最终能上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完整版《芳华》的尺度与《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并不小,但发声环境比文革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恶劣,不想做成地下电影,就只能自我阉割后再被删掉最精彩的八段。还要问冯小刚为什么这么鸡贼?你是生活在国外吗?政治民生从不发声,一到风花雪月安全地带你就义和团了,骂冯小刚既没危险又显得很特立独行,不鸡贼吗? 五、为什么说芳华好? 小时候,我家楼后就是厂文化宫,电影院侧门离我的窗户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我是听着电影长大的,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0年。这个时间,比冯小刚在文工团的8年和严歌苓在文工团的9年还长。 这是我与电影有关的日子,是我的青春。 所以在珠影打过工,在广东省电视台混过,在深圳华侨城艺术中心看过大量电影。成都太平洋、紫荆一张电影票八十一百的时候,一充卡就是几千。不是追求艺术,就是个生活习惯。 网络普及后,去几个主要电影网站下片子,再把电脑接上电视看片子,是我的乐趣之一。但在家始终没有电影院看得过瘾,所以基本每周还是要去影院随便看部什么片子。 看了这么多电影,不禁在想: 好电影有什么标准? 最近随缘地看了十几部电影,就《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寻梦环游记》让我感动了一下,也没有写点什么的冲动,看《芳华》哭得跟《熔炉》似的。 能让人感动、思考、争论,一看再看,这不是好电影,什么是好电影? 文学艺术首先是个体体验,大众共鸣和社会影响是之后的层次,这几天我朋友圈的体验是这样的—— 1 芳华不错。 今天带渣先生看了,吃饭时小家伙儿悄悄告诉我打仗时他哭了,我没敢跟他说我哭了好几次。 比尖锐的原著和谐了很多,但人类情感和普世价值依然能够打动人心。感觉像当年看张艺谋的《活着》,不出意外,应该是冯小刚的封神之作。 个人感觉超越了冯氏喜剧和《1942》、《集结号》,是他和小说作者严歌苓几十年的一个情绪释放&夙愿达成,估计以后也拍不出这样的东西了。《芳华》应该是冯小刚的巅峰之作,张艺谋、陈凯歌基本没戏了,姜文不出新片,冯小刚就算封神了。 封神另一层意义是对越战的触摸,这跟《北京折叠》获雨果奖不是艺术成就,更多的是政治批判和现实意义一个道理。这么多年,除了《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什么文艺作品涉及,庙堂和民间都刻意回避、极少关注。等这批老兵死光,就不会再有人记得这场战争了。 2 今天带着渣先生去看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梵高和《芳华》里的何小萍、刘峰一样,小心翼翼人畜无害,努力向世界释放着善意,却每每遭遇侮辱、嘲讽,不被理解、不被善待,直至死去。 命运如此不公,所以他们宁死也不原谅这个世界。 3 为什么说芳华好? 就冲敢拍文革、江山论、文工团、越战……已经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了。 跟电视剧《白鹿原》一样,不自我阉割如何过审?想过瘾看原著吧。 当局对院线传播影像的尺度肯定大大紧于文字的尺度。 目前两派,弹的赞的都有,比小说批判性肯定是弱了很多。冯小刚的格局和能力都止于此了,芳华里还是能看到很多以前的影子。但不求全责备的话,还是不错的片子。 网评里有佳句: 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泼你点儿水怎么了?怎么了?! “泼你点儿水”可以换成任意的XXX、XXXX和XXXXX。 4 《芳华》是冯小刚拍给自己看的,其他人喜不喜欢都不重要…… 虽然还有很多瑕疵和遗憾,但我喜欢。 预测票房十亿,70%将由40岁以上观众贡献,我准备三刷。 电影史上,应该和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肩。 《阳光灿烂的日子》——少年游, 《芳华》——致青春, 《活着》——人世间。 这就是我们的电影人生。 新中国如果是一个人,这一生如何能绕开文革? 马:下午看的,严歌苓把《芳华》撕碎了,又装裱起来,是不是这个意思? 感人的不是片子水平,而是整部片子一直憋着的那口气。对这个国家了解越多,对这部片子应该越宽容。 5 相比《活着》对解放、镇反、大跃进、大炼钢铁、文革的一带而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文革没心没肺的少年视角,《芳华》基本还原了一个群体在那个年代的真实,这个已经够里程碑了,何况还有越战。即便千古绝唱《霸王别姬》,也更侧重爱情、成长和自我阉割,镇反、文革等大事件也是一略而过,这就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几十年的伟大成就。 冯小刚确实格局能力有限,什么东西都想往里装,批判性一如既往地欲言又止……但能让上千万人通过大荧幕窥见、了解那些历史,本身就了不起,这部片子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比《活着》小——拍得再好,没人知道! 要看懂《芳华》,第一要看原著,第二要对文革和越战有一定了解,第三要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有深刻认识。 冯裤子越来越努力、越来越真实,为什么我们反倒越来越不宽容了呢?以审查的视角看任何片子,都是满目疮痍的,不禁想无耻地喊一嗓子:你行你来,拍一部比这个好的! 杨:本来就拍得垃圾,冯裤子只是模仿姜文,拍了另外一个版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删与不删有何区别。把几个人的旧日记拼凑成了一部电影而已。只敢拍肤浅的皮肉之苦,他敢把灵魂之苦拍出来吗? 灵魂之苦拍出来能院线排片35%吗?镇反、土地收归国有、公私合营、反右、夹边沟、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祸)、批斗、武斗、自杀、红卫兵、造反派、万人投港……哪个能拍出来? 片子的意义不在片子本身,就像谁也没想到《折叠北京》能拿雨果奖,它能跟三体比么?比较腻歪那些说冯软、怂、鸡贼、自恋、政治正确、不敢批判的……这跟撺掇人去抗争而自己做个看客一样,更鸡贼更无耻。骂冯的人们可曾做过什么让文革、越战不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的伟大举动,说出来让我瞻仰瞻仰。 阉割原著+删了关键八段+十一后的不懈努力=能上大屏幕,这是冯小刚的懦弱,也是他的韧性与坚持,否则《芳华》永远是部小众的小说而已。 有些人心里有屎,看啥都是屎。片子里大量文革元素,我看到的是阶级斗争、扭曲人性、荒诞、讽刺和批判,他就楞看出歌颂,冯小刚歌颂文革?!你有病吧。 原著里越战老兵集会讨说法能拍吗?十一为啥强行下档?上映第一天公安开始摸排,5人以上看芳华要报备,为啥?近年各地越战老兵各种集会抗议不公待遇,收拾他们的是国保和公安,新狗咬老狗此起彼伏……好多人光喷电影本身,真是不懂政治,妄议电影。 站着说话不腰疼。 杨:我靠,居然还有人看出来“歌颂”、“激情”吗? 说冯小刚只是怀念文工团女演员白花花的大腿之类的,才叫小人之心。 6 假定上述这八段删减属实,除了第一段直指意识形态的图腾禁忌,第二段刻画近似霸王别姬中的人性扭曲之外,其他六段似都在两可之列。 如果非要批评的话,芳华的问题在于,以人性挣扎一笔带过时代悲剧,以道德反思低空掠过制度弊病,以文工团群体窄化了军事题材的磅礴与深重,以中年人的怀旧与感伤遮蔽了越战的隐晦与惨烈——和这些相比,前面这些删减实在都算不了是什么问题。 冯小刚这几年《1942》、《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艺术上褒贬不一,票房都不太成功,但开始碰触些禁忌题材,从喜剧入悲剧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窑姐儿从良了。总比张艺谋拍了《活着》拍《三枪》强,总比陈凯歌拍了《霸王别姬》拍《道士下山》强,那才叫堕落风尘好不好?那些说冯不敢揭露不敢批判的,你们生活在国外吗? 有空看看1984年拍摄的中越战争背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那时候党政都还具有自律性和批判性,这个电影的批判性也远远大于现在。反应官场和军队的腐败不正之风,而且当时还公映。 D7 失望乃至愤怒都是因为阉割了原著吧,求全责备了,冯小刚从来都不是个勇敢的人。 郭德纲够牛了,上春晚他也不敢来套无删减版。 有篇文章说《芳华》是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 1,暖色调掩饰下的歌颂 2,对原著的扭曲 3,扭曲的情色符号 4,移花接木的音乐美化 5,低劣的禁演炒作 言辞激烈,好像冯小刚刨了他家祖坟似的。如果说《芳华》是歌颂,那《战狼》得算跪舔了吧?《战狼2》50多个亿,没见大家这么骂,各种挑拣《芳华》,也是病得不轻。 毛主席语录 红色娘子军 八个样板戏 上山下乡 革命串联 …… 这些,不是他们的青春,什么是他们的青春?!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只有八个样板戏能看,电影翻来覆去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连横店都没有,他们的青春怎么可能绕开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周杰伦、邓紫棋。许你童年在城里吃冰棍、在乡下放牛捉鱼,不许人家回忆当年?黑暗的岁月里就不能有一丝阳光? 坏人变老了 第一:坏人永远是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 第二:该反思的是,是谁让他们变坏的? 该上学的年纪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 成百上千万人的大串联 文斗武斗 …… 你觉得这些人坏,是你没见过他们的父辈干的缺德事儿 跳个广场舞、碰瓷儿讹儿点儿钱……算什么?打你了吗?斗你了吗?抢你东西了吗?要你命了吗?逼你跳楼了吗? 红卫兵再牛逼,那阵儿不过中学,蒯大富之流最多大学生而已,就凭这些孩子就能祸乱中国?!你当我不识字,没脑子么? 为什么整个民族讳莫若深,做过的恶不敢正视,刘鑫和陈世峰,放在那个年代,连浪花都泛不起,就融入了汪洋大海。 至今仅有几个红卫兵给老师道歉,那是他们良知未泯,被折磨得寝食难安。更多的人选择遗忘,他们是真的遗忘。那一代才是最可怜的一代,不被救赎的一代。 冯小刚,作为一个受害者,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还有诚意,拍出部反思的片子,你们这样横挑鼻子竖挑眼,害不害臊?《战狼2》和《芳华》之间,差了无数个《三枪》和《道士下山》好不好? 沿海的鄙视内地的,城里的鄙视农村的,大院的鄙视胡同的,往上扒三代,有几个是名门望族?瞧你们那点儿出息,都什么年代了,还他妈出身论,明朝的开国皇帝当过和尚要过饭,伟大领袖当年也不过是个图书管理员,你!敢!不!服!一个个又没有打下江山的爷老子,老对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挑三拣四,百般嫌弃,既没格局又很势利。 原著没看,甚至电影都没看就上来喷,是红卫兵附体了吧?怎么那么伟大光荣正确啊?还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上瘾了?就该着被送到沙漠里画个圈的文革省里,与志同道合者们在一起,继续战天斗地,挥霍青春,写尽芳华! 随着HW5名海外员工被害,大家不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了。很多人对《战狼2》的敬意是冷锋怒起一脚踹死强拆头目,但现实中那是意淫。芳华小说中刘峰甘做螺丝钉不给国家添麻烦,不去参加越战老兵抗议集会,被命运各种凌辱,在海南穷困潦倒,最后罹患癌症,临死前几年才被何小萍找到,陪伴、照顾、送走……这才是现下社会常态,是血淋淋的现实。 善良的人为什么总是不被善待? 想起美国那个著名的故事: 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听话的孩子 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最大的奖励 14亿人都这么懂事,共产主义就该实现了吧? caoycao 2017.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