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六月,梦回江南 郭奕涵
本文作者: 郭奕涵/Daniel Guo. 12岁,即将升入Roberto Clemente MS 7年级Magnet program学习。为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乐于与人交往。喜欢计算机编程,数学和中文。作为华裔,喜欢中国文化,自豪于中文的博大精深,平时经常阅读中文书籍,无论是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小说。喜欢帮助他人而加入华府青年俱乐部(CYOC)。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一个3岁的弟弟。感谢父母对文章的修改和润色。
今年7月初,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华裔青少年朋友们参加了“感知中国——寻韵浙江”这个特别的中美人文交流活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西湖。乘着古色古香的画舫,穿梭于西湖的碧波之上,随着水波轻轻摇曳,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被历代文人墨士深情描绘的世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当真正置身于这片被诗人杨万里赞颂的湖光山色之中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这诗句背后的意境与情感。六月的西湖,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山峦叠嶂,近处荷花争艳,它以一种独有的热情与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接天的莲叶,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它们层层叠叠,绵延至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相接,形成一片无垠的碧绿。而在这片绿海之中,点点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盛开,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别样红,红得热烈,红得纯粹,红得让人心动。真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着画舫缓缓前行,湖面上的风带着一丝丝凉意,却也夹杂着荷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能吸进整个西湖的灵气与韵味。耳边是轻柔的水声和远处传来的鸟鸣。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地方,我拿起手机,想要记录下这一刻的美好,但我知道,任何镜头都无法完全捕捉西湖的韵味与魅力。于是,我选择用心去感受,用记忆去珍藏。
泛舟湖上,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吟浅唱,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作为华裔青少年,我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向往。西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梦想。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看到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千年传诵的诗句,如同一根根纽带,将我与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紧紧相连。
六月的西湖,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洗礼。在这片诗意盎然的景致中,我仿佛寻觅到了自己文化之根的脉络,体验了一次与灵魂深处的对话。与此同时,我能与同龄伙伴们的共同探索与成长,也成为了这段旅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次“感知中国——寻韵浙江”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使我更加努力地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与韵味。
建水文庙之行:点亮我心中的文化之光 郭奕涵
六月盛夏,随华府青年义工俱乐部的朋友们一起,我有幸踏入了云南建水文庙这座神圣的殿堂,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敬仰。我学中文时,熟读《论语》,《中华成语千句文》,知道历来人们对孔子万分敬仰。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来拜谒孔子老师了。
查阅史书,我知道了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文庙社区,是云南省文庙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中国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它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制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
我来到这里,看到文庙红墙黄瓦,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庄重。殿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逶迤交错,气势雄浑。整个景区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又为这方圣地平添了几分幽静与雅致。漫步在文庙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那份沉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我站在“洙泗渊源”坊前留影纪念时,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洙水与泗水潺潺,感受到孔子那“博闻精思,任重道远”的伟大精神跨越时空的呼唤。石坊上的龙、麟、狮、象,栩栩如生,仿佛诉说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对儒家文化的崇高敬意。转身我看到坊的背面是“万世宗师”匾额。看到“礼门”与“义路”,我知道这里不仅是古时文武官员下马下轿之处,更是我们心中对儒家礼义之道最直接的体悟。漫步在泮池边,碧波荡漾,柳丝轻拂,倒映着蓝天白云与文庙的巍峨。池水悠悠,似乎能洗净心灵的尘埃。我不禁想起《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聆听了孔子的生平故事,从“十五志学”到“三十而立”,再到他“周游列国,颠沛造次”的坚韧与执着。孔子“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谦逊态度,以及他“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大成殿内,孔子像端坐中央,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仍在传授着“仁爱”与“礼制”的智慧。我又想起了《中华成语千句文》“大哉孔子.....无冕素王,百世之师。金声玉振,高山仰止。” 建水文庙之行,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在那里,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孔子的思想对话。我想象着古代学子们如何在这里孜孜不倦地求学,被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观态度所感染。我暗下决心,要像他们一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儒家文化中的勤奋与坚持。
仙都之旅:探寻根脉,邂逅心灵的归宿 郭奕涵
六月的中国,蝉鸣声声,夏意浓浓。作为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一员,我有幸踏上了前往浙江缙云的仙都之旅。这次旅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玩,更像是一场寻找文化根脉、邂逅心灵归宿的探险。
初到缙云,我便被这座小城独特的韵味所吸引了。河阳古民居,这座承载着11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村落,用它那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走在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我似乎回到了那个古风盎然的年代,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和谐。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了古建筑的美,还亲手体验了剪纸和独角台戏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
缙云的魅力可远不止于这些古建筑群。作为中国唯一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缙云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与荣耀。在黄帝祠宇,我们瞻仰了黄帝像,观看了《轩辕赞》实景表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明。在“怀祖堂”内,我们兴奋地在姓氏树下找寻自己的姓氏,那一刻,仿佛与祖先建立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心中涌动着无比的自豪与归属感。
而缙云烧饼的传说,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听说这是从轩辕皇帝那里流传下来的手艺,我不禁想象着当年轩辕皇帝在鼎湖峰下炼丹时,随手烤制的烧饼香气四溢的情景。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当轩辕皇帝因炼丹而饥肠辘辘之时,他灵机一动,将面团揉成饼状,贴在炉火旺盛的丹炉壁上烘烤。不久,一股诱人的香气便弥漫开来,那饼外焦里嫩,金黄酥脆,成为了轩辕皇帝临时充饥的美味佳肴。如今,我亲手品尝了这传说中的美食,那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的味道,让我瞬间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传承与延续。缙云烧饼的传说故事,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这个故事不仅赋予了缙云烧饼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的桥梁。
这次缙云之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缙云的自然之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我将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