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来判断经济形势,因为总量数据往往会遗漏很多微观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那么,靠什么来预测并对其进行校准呢?靠的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当然,经济学家也不是算命先生,其更重要的使命还是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提炼,寻找一般意义和普适价值,同时对在约束条件下解决经济问题给出可行、可操作的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引介对中国改革的深化和扩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现代经济学对中国改革究竟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还依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较极端。一种是不顾中国现实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崇拜某种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就把理论照搬到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中。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外国人的东西,对我们中国没有用,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行为假设,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边界条件的,这非常重要。就拿经济学来讲,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它与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精确性的,比如造我们这栋楼、修一座桥、制导弹,都可以定位到非常精确的状态,它的参数都是可控的、可做实验的。而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不但要研究经济现象、做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假设,研究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批评,甚至是攻击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预测性差。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位经济学家本身就比较差,另外一个是有一些因素他无法控制,即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突变,使得他的预测不准确。
那么,是不是由此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呢?不是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来自于现实。不过,经济学既然不能够做实验,那么它的依据靠的又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分析。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都是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是界定经济环境,第二是设定行为假设,第三是给出制度安排,第四是选择均衡结果,最后是进行评估比较。这五步,其实也正好是普通人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基本步骤。当然,这五个步骤用在经济学领域也要看具体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是要解释经济现象,解释经济人的行为,然后再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的。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研究目标,你想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你才能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其中就有一个制度安排和目标实施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包括参与性约束条件、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此外,现代经济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平台、分析工具,它们大多是借助于数学逻辑推理的,当然也有像“科斯定理”这样只是靠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的。
从本质上来讲,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制度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制度问题?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而信息又是不对称的,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希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达到既定目标,这是激励相容的核心思想。而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做事情要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能不能达到一种辩证统一。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安排之上,那就是法规治理、激励机制和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导之以利和动之以情”,从国家层面来看它们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施和实现。但是,这些制度安排也有边界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个体自利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机制设计来解决利己与利他的融合问题。
当然,有人也许担心机制设计会僭越市场自发秩序。其实,在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中也含有机制设计理论的元素。哈耶克认为,秩序的形成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自由,即个人基于掌握知识信息和个人价值偏好的自由选择,二是法治,个人不仅是追求目的的动物,也是在行动中遵循规则的动物,这里的规则包括阐明的规则和未阐明的规则。真正的法治则是自由的保障,而很多法律规则的制定其本质就是机制设计理论的运用。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以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为核心概念的机制设计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田国强
来源:经管之家
编辑:Xiaowe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