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美“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环境转换亲情冷漠 4 a9 s: _/ l7 `2 Y3 G; M
$ S) W3 V: m- X这群数以万计从初生至5岁的“洋留守儿童”多在5岁——也就是美国公立学校免费幼稚园开始的时候,被父母接回美国。
; Z, ^6 @# I! S& Z: L" w& ]9 t4 J' }+ [( g# c
在美国的年轻华裔新移民家庭中,有个特别现象,因为平时工作太拼过于繁忙,许多人选择将在美刚出生的子女送回中国大陆家乡。这群数以万计从初生至5岁的“洋留守儿童”多在5岁——也就是美国公立学校免费幼稚园开始的时候,被父母接回美国。
( e% _. n5 D+ z& c" I/ H+ L+ D: @5 i* o
然而,这群寄养中国的“洋留守”孩子回到美国后,面临环境转换、语言不通、跟父母沟通交流有限等困境,极易爆发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今年3月,纽约华裔母亲溺死回美“洋留守儿童”案件曾经引起华社震惊。在中国,几年前的一桩“洋留守儿童斗殴事件”,也让“洋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走进人们视野。
- h' e) B* H. p) L$ j5 u8 f; A) _' o8 n
被亲生母亲溺死
5 n+ c+ \3 `3 T2 o% E2 M) g0 V
- T. L) G2 W8 }2016年3月18晚,纽约布鲁克林已是万家灯火,警方接到了一名华裔男子的报警电话,称家中的女儿在浴缸中溺死。警员在男子家中发现,溺死小女孩哥哥的脖子上有淤青,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将小女孩的父母带到警局问话。
3 V9 ?: o- i G2 t9 V* }9 F6 F( y: ]8 U1 d/ I3 `5 C& X
小女孩父母在警局接受了近2天的盘问,做母亲的更是不停哭泣,不正面回答问题。直到警方拿到验尸报告,年轻母亲才抽噎着说出真相。据警方通报,2岁的女儿是被母亲溺死,原因是小女孩尿了裤子,盛怒之下,母亲将女儿的头按入浴缸的水中,最终致其死亡。4岁男孩脖子处的伤口也是母亲将其按入水中时被浴缸边缘擦伤所致。, @2 n- J9 R9 R4 j
6 C) y6 @7 m* G; N小男孩还说,母亲以前就曾多次提着自己的脚,头朝下,将自己反复浸入水中。
, T6 x2 R" v; E2 C- T4 T( Q' I: r4 d. _
曾追踪报道这起案件,案件的背景跟“洋留守儿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女孩父母是中国福建的移民,其邻居透露,30岁的父亲在餐馆做兼职工作,工作不稳定,24岁的母亲没有工作,在家全职照顾孩子。
# L# F) Q" W V. N% D' B1 i1 ^& E6 b* W$ U! c; x# ]; {
溺毙身亡的小女孩和哥哥此前一直在中国生活。这两个孩子出生后便被送到了中国寄养,几个月前刚刚回到美国。令人唏嘘的是,还没享受到父母的疼爱,小女孩就惨死在自己亲生母亲手中。
8 {# K$ G( P" q8 T! C( c' @. V! @" A) x8 {
据邻居透露,4岁的小男孩比较难管教,这对夫妻为此很头疼,该夫妻还有第三个孩子,年仅1岁,也被送回中国福州抚养。$ q0 E9 P+ v$ V: Y# ] p
( z' d. k1 }" B3 W' w1 n/ M& o! x0 u
该起杀女案也引起了人们对华裔社区极大的关注。纽约的多位侨领告诉记者,迫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在美许多华人父母在孩子出生3、4个月后就把孩子送回中国国内,交给老人抚养,等到5岁可以在美国进入免费公立幼儿园了,再把孩子接回美国,由此形成了华裔社区独有的“洋留守儿童”现象。( y& A" |, J% d( ~* w( _
$ @8 F! \ `. \$ @# L: Y+ }, e3 i' q心理问题- p9 j; U! h5 L: `) e
! N4 @. D D9 ~) p: J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这些“洋留守儿童”回到美国之后,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在语言文化上更面临着挑战,过去两三年间,布鲁克林就发生过多起华裔青少年因为跟父母关系不和而离家出走的案件,其中有不少都是曾经的“洋留守儿童”。
8 t: u) [3 d! t1 v' H3 M* w7 M0 d* N% X' H4 M1 i
对于很多“洋留守儿童”来说,童年父母陪伴的缺失,造就孩子跟父母关系的疏离,客观上,父母由于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忙于工作,缺少育儿经验,导致了纽约母亲因为孩子尿裤子而溺死孩子的惨剧。
+ G$ ~0 H. p" d$ d9 J" S& M( O }( a# ~2 `7 {* S
“‘洋留守儿童’童年寄养的经历对人生的影响,也更多的体现在他们回到美国之后。”纽约法拉盛地区华人青少年教育顾问史欣表示,由于经济拮据、工作繁忙等压力,将出生不久的孩子送回中国给父母抚养,是在美华人普遍的做法,在孩子5岁左右,为了接受美国的学校教育,家长们会再把学龄期的孩子接回美国上学。但环境转换、语言不通、跟父母沟通交流有限等现实原因,使得这些儿童更容易爆发心理问题。
# u- }+ Z7 }( {, D6 `# G( V9 I- c! o: F( k
亲情冷漠
/ b& |7 ]& b W' ]+ |6 Q; ~. G4 q1 d. {8 M* Y. ?" T
在福建侨乡的多个幼儿园,有的孩子睡午觉会缠着教师,上课会突然跑上去拥抱教师,甚至管教师叫妈妈。很多孩子到美国后,和父母关系冷漠,让许多父母后悔不已。这些年,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很多幼儿园运用网络的各种便利,让孩子通过网络视频、QQ聊天,和父母维系亲情。5 e7 q$ Z$ K1 a! s4 Q8 v1 ?
& n5 m$ v6 y/ M) V; s4 Y近日记者再次探访“洋留守儿童”,在福建长乐猴屿村幼儿园,朱教师表示,由于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现在洋留守儿童几乎人手一个IPAD等电子产品,每天跟父母通话视频,“看得见摸不着”的父母出现在屏幕上,成了屏幕上的符号。比较起来,当地的孩子似乎更爱跟父母和老师撒娇,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已经明白,不能向外人过多的寻求情感慰藉,洋留守儿童似乎“更加坚强”。
# G" o! C( U; b+ n' |# f
- D/ B4 Z* N9 G% w4 a. Y朱教师对此很心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该撒娇就撒娇,该哭闹就哭闹,过早的独立并不见得就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更难建立信赖的亲密关系。”. a/ l- n; Q1 x
7 G! W" L- B! u
朱教师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至4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形成孩子对人际关系和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与父母长期分离,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内心的很多感受不愿向别人诉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受此影响部分儿童长大后,性格也可能变得沉默,不善于交流,容易造成多方面的问题。
: E o2 K% `( x, E
- H7 q" D V3 m. P6 [# _“三不管”
% K0 S7 }* T3 T: q z# g! Q- }3 [- n
2009年9月,福建连江县琯头镇壶江村15岁的少年张彬(化名)与本村一名7岁的陈姓儿童发生矛盾,并被小孩的叔叔言语教训了一番。张彬怀恨在心,伙同另一名15岁少年林申(化名,2008年的下学期辍学在家),当晚通过网络联系到附近的朋友带人来报复。张彬和林申等9人与陈姓儿童叔叔以及他的朋友不期而遇,双方发生争吵并激烈互殴。林申因手持一把长45厘米的刀具而被对方重点围殴受伤严重。. F* N, H, Z8 O" x! k$ C
" f- {% _( U( Y1 F2 ]! B事实上,林申也是一名“洋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在纽约打工4年了,已取得美国绿卡,他和妈妈还留在大陆。而“好兄弟”张彬也是一位“洋留守儿童”,张彬的爸爸长年在海外跑船运。当地警方事后调查发现,参与这起械斗的“洋留守儿童”一共有4人。
' f* V Q' V# a6 w* ]- c4 a
3 a* T9 M4 A! @# k/ n据称,在当地,当时出国打工的家长对暂留中国国内的孩子灌输的是“坐等出国、高人一等”的思想,因此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社会不好管,学校管不好,家长不想管,大多数“洋留守儿童”成为了“三不管”的孩子。: |* z% b+ Q, d: L
, ~; C }( N5 H( D, O- I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为了弥补不能陪在他们身边的缺憾就用给予他们充分的物质生活来代替,“洋留守儿童”吃洋奶粉,穿品牌衣服,物质待遇优越。父母因为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予取予求。其中有的孩子知道他们将来一定会出国,所以对于学习并不上心,拿着父母给的钱任意挥霍。而老人们又疼惜孩子没有父母照顾,只是想让他们高兴,对孩子也不愿约束太多。3 i, W1 w+ P4 x# u6 p# m9 J3 Q3 C
$ g5 [" B$ h0 W: U* x0 S. L
“洋留守儿童”在中国寄养,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都比较大,在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之余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者因为孙子孙女较多,从而无暇顾及其他。
! J) k4 h- Y6 b: x1 l) _0 F: p3 R8 H
另外,因为老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努力学习就是照顾好了,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H& s+ P* V* _4 x) h! q c9 I: x A4 } z-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