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西藏》:史乎?事乎? 潘启元 2018年9月2日,华盛顿秦腔社萧帆老师(持书者)因留言点赞进前五拿到中国文史出版社赠书 长篇纪实文学《觅画西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以原西藏秦腔剧团演员卢少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1956至1970年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故事。 近来,《觅画西藏》成为我朋友圈的主要话题。大家议论最多的是《觅画西藏》到底是故事还是历史。问题有趣!值得公开解答。 “文成公主怎么住!” 第六回“越昆仑勇士搏大狼,入拉萨童心悯贫弱”,讲到1956年3月20日前后,秦剧团车队初入拉萨: 车队来到布达拉宫跟前。刚才从远处看,布达拉宫确实雄伟壮丽。现在走到了跟前,反而觉得布达拉宫不如从远处看那么美观。布达拉宫的墙壁和窗户主要是白、红两种颜色。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没有维修,各个表面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泥土,红墙变成了褐墙,白墙变成了灰墙,就像刚从土里挖出来一样。许多墙壁上都生了青苔,并有雨水冲刷的痕迹。周围杂乱无章地长着杂草灌木。垃圾、粪便随处可见。 卢少琴心里偷偷地想:“这么脏,文成公主怎么住!” “这么脏,文成公主怎么住!”妙哉斯语!只有受过教育懂点历史的小姑娘能有此问。初进拉萨的见闻和感受是个故事,但如果对拉萨市政建设历史感兴趣,它就是史料,因为它生动地记录了1956年3月的拉萨市容。 脸盆不幸坠冰河 第五回“赴西藏风尘唐蕃道,惊狂飙野宿倒淌河”末尾,讲1956年3月,秦剧团人马途径格尔木,发生了这样的事: 早上起来,卢少琴洗脸刷牙稍晚了一点,兵站没有水了,就拿上自己心爱的白脸盆,跟另外几位同志一起到附近的格尔木河里去打水。 河面上有一层薄冰,轻轻敲打,冰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镗啷”之声。敲开冰,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波澜不惊,看上去十分温柔。小卢满心欢喜地去舀水,没有料到河水其实流得很急,她刚将盆子伸进水里,水就呼啦一下冲进了盆子,一个把持不定,盆子就被冲走了,差点儿没把小卢拖下水。 一眨眼,心爱的白脸盆就消失在河水中,无影无踪。 酒店断水,错在酒店,顾客会闹。兵站没水,大家不闹,因为这不是兵站的错,而是客观条件使然。脸盆坠河是一则个人故事,但它也可以是史料,因为它生动地记录了1956年3月格尔木的生活环境:只有兵站,没有酒店;只有帐篷,没有房子;只有河水,没有自来水。 银元换取山楂果 第八回“紧备战玉手弄钢枪,迎达赖莽汉蔑铁棒”中,讲到卢少琴和她的小伙伴们用银元向农奴主擦绒买山楂果的故事: 秦剧团的院子就在擦绒家住的院子隔壁......擦绒院中有山楂树,秋天,树上的果实红艳艳的,格外诱人。擦绒院子的后门通常是紧锁的,为了让秦剧团的这些孩子们进院吃果子,擦绒特意吩咐下人敞开了院门。当时拉萨的果树很少,水果奇缺,即使山楂,在这些孩子们眼中也成了仙果。卢少琴等经常进擦绒的院子买果子吃。 ......每次见到这些孩子们,擦绒都笑着向他们点点头。一个银元买三四十个果子,卢少琴等连比带划,告诉擦绒说他的果子卖得太贵,于是擦绒就会给他们再添上几个果子。……小朋友固然天真活泼俊美可爱,老贵族也是憨态可掬和蔼可亲。 这是故事,也是史料,它记录和证明着以下史实:拉萨的货币是银元;一块银元价值35个山楂果;拉萨水果奇缺;军区租用孜仲林卡;等等。 故事史实烩一锅 由上面三例可见,《觅画西藏》既讲故事,又录史料,二者往往融为一体。一部《红楼梦》,见情,见诗,见药,见食......对于《觅画西藏》,亦可见仁见智。 本书在送审时出过这么一个状况:第三十三回“造经典江姐红藏原,守正义乌珠遭酷刑”中关于1964年大昭寺广场上演挖眼惨剧的故事受到质疑,审稿者认为挖眼惨剧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前,不可能发生在1964年,但卢少琴坚持认为挖眼惨剧发生在1964年(见349页注)。这个审稿小插曲证明,审稿者显然把挖眼故事看作是史料,否则就不会质疑它。它同时证明,《觅画西藏》中的史料有可能颠覆人们对历史的某些固有看法。 《觅画西藏》对认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思路和角度,包括共产党、班禅、达赖的微妙关系,青藏公路对解放西藏的意义,对慕生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西藏军区西南、西北两系人马的微妙关系,格尔木崛起和西藏解放进程的因果关系,西藏如何进行土改,不同时期西藏的边防、财政、公安、农业、工业、邮政、生态状况,等等。 在美国购买《觅画西藏》,可上Amazon.com。我已从国内海运了一批书到华盛顿,每本$20,请联系571-437-2962 (Fairfax, VA),301-388-0093 (P.G., MD),301-661-8866(Montgomery, MD)。 【少琴手绘情景图】1956年夏秋之交,卢少琴和她的小伙伴们用银元农奴主擦绒买山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