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ainbow1232011 于 2013-8-27 22:40 编辑
《寻找徐涛》 吕大渝
十四、篇目及其他
2012年初春,从北京飞回华盛顿,落地次日,就被一心逮个正着,黑白颠倒地去吃了一顿饭。说是吃饭,实际是用人家饭馆的单间开会。满屋子几乎都是陌生人,只认识一心和王璐。我引退江湖太久,旧人疏远,新人不识,难怪满目生人了。
有一位叫王建华的男士,笑嘻嘻的,对我挺友善。我看他眼熟,隐约记得当年初见时,他刚去了邮局工作。来美前,他是北京曲剧团的主要演员。20年过去了,当初,他可是个白白净净的帅小伙儿。
那晚,我被委任为《中华杯》汉语朗诵大赛评委组长,因此,我的注意力便向评委倾斜。我记住了其他6位评委的声音,特别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又一个生人,挺爷们儿的侯纲。他的声音和语言,有些功力。
比赛进行到复赛阶段,王耀辉交待了一项任务:《中华杯》进入决赛阶段,他要我在决赛计分空档,组织评委,示范朗诵。如果没有这个任务,不会有9月7日的《“聆响•行歌”徐涛美国音乐朗诵会》。
为了选择评委朗诵的篇目,我才会去翻找网上的朗诵视频,我才会发现许多人早已熟悉,而孤陋寡闻的我,却以为自己是伯乐,发现了人世间的“千里马”徐涛。无知人胆大。幸亏如此,否则我两手空空.粮草全无,怎敢回国去寻找徐涛?
我还从来没有因为一首诗的朗诵如此激动过。而徐涛朗诵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着实让我激动无比。我把它录在手机里,让评委朋友听:听这朗诵的动感,听这朗诵的画面,听那四个“祖国啊”的处理:心痛的叹息、恨铁不成钢的埋怨、拨乱反正的欣喜、展望未来的豪迈!
我真的还从来没有因为一首诗朗诵的语言处理,如此激动过!竟满怀使命感地做出飞回北京,寻找徐涛、“刨出”徐涛的决定!
网上朗诵的食指(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也让我思绪万千。凡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都会对这首诗所以写得那么隐晦,有深切的理解。
焦晃和倪萍的合诵,已令我感觉不错,但徐涛,更多了些语言的张力。
个人朗诵专场,在大陆没人办过。徐涛有这个实力。“大鲸鱼”这么做,值得!我们的经济虽然还拮据,但,我心不慌。人世间应该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
9月7日,众人期盼的《“聆响•行歌”徐涛美国音乐朗诵会》就将登场。
届时,先由徐涛此行的三位音乐人潘丽利、刘恋和郭晓天以箫、琵琶和钢琴演奏序曲开场。
朗诵篇目开始是一组古典诗词。
徐涛将在琵琶伴奏下,朗诵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根据中国最新字典,此“房”的读音在此发“pang”二声,同“旁”音。
徐涛还将朗诵宋代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并和剧雪合作朗诵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前妻唐婉,题在浙江绍兴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
此外,还有薛飞朗诵,含大家都非常熟悉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句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9月7日是徐涛《聆响行歌》在美国的首场。一组古典诗词后,接下来是编进美国教科书已多年的课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即使华裔学生听不懂朗诵的全部汉语,但他们在已熟知和理解的原文基础上,从朗诵者汉语表达的表象和磅礴的气势,同样会得到相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这篇演讲的助演嘉宾是大华府人熟知的侯纲。
中国著名现代诗篇,徐涛将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他一生的诗文中,随处可见。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外,徐涛还会朗诵余光中思念故乡的《春天,遂想起》,以及在箫和钢琴伴奏下,朗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及昌耀的《河床》。
在主持徐涛朗诵会的同时,作为助演嘉宾,薛飞还要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年轻时留学欧洲的经历,让戴望舒早期的创作颇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将西方诗歌“忧郁的情调”和中国诗歌“婉约的韵致”完美结合是戴望舒特有的风格。
徐涛向我介绍著名青年影视演员、助演嘉宾剧雪时说,她是中国朗诵得最好的女演员。剧雪将朗诵袁水拍的《我愿意,我们能够》,以及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一首非常纯真感人的诗篇。作者顾城,是中国当代诗坛一位可以忘却现实中种种忧伤和烦恼,执着地追求大自然中最自由的幻想,任性得如孩子一般的浪漫主义诗人。
经典散文有徐涛朗诵的梁实秋的《中年》,以及始终活跃在大华府话剧舞台上的助演嘉宾王建华朗诵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朗诵会的其他精彩篇目,不打算在此一一赘述。演出当天,观众会为之激动。
移居美国的中年人,因为“文革”影响,缺失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劫难过后,赴美攻读,求学的道路是艰辛的。虽然在美攻下了学位,修得了谋生的专业,但节奏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许多人往往无暇顾及弥补缺失;而出生在美国的年轻一代,对母国文化更是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现代人生存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快速,就算人们有心了解中华文化,但宝库浩瀚,从哪儿下手?从哪天开始?
通观整场篇目,我突然觉得,这将不只是一场中华文化精粹的盛筵;也是了解中华文学宝库的一次快餐。
另外,相对较有中国文学底蕴的来自台湾的一些老知识分子,《聆响•行歌》则不只是温故,更是一次升华。
早前,华府朗诵小组的贝楠在邮件中预言“徐涛的朗诵,将在华府引起一场震撼”。的确,9月7日,当篇篇经典,从文字语言变成徐涛们口中流出的有声语言,那种感染力和生命力,不是十倍和百倍能够形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