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文/刘荷兰
年关愈近,愈觉得现在的年虽然物质丰富,却感到没什么意思,不免怀念起小时候的年。
我出生在建国初期,李大钊的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城东一里多的一个小村庄。虽然经历了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到后来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以及文化大革命、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特别是亲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来年实践并享受了它的巨大成果,但我总觉得小时候,特别是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虽然清贫,却感到特别甜蜜,那生活是令人回味怀念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那过年的滋味令人难忘。
(一)忙腊月
一进腊月,小孩子就掰着手指头盼过年,我家住在乐亭城边,离城中心不过二里多,那里离市场近,农民把家里产的特产大葱、大蒜、烟叶、鸡兔等卖掉,换回钱来购买年货,年味也就先从买年画开始,城里县政府前东西的大街上摆满年画,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边看边选,当然钱不多,每年只能买2一3张,我家年画我印象里有《岳飞抗金》、《昭君出塞》、《天仙配》、《鸡蛋变牛的故事》、《串木珠》等。买回的年画要等大年二十五扫房土后才贴上。
年在孩子的期盼与歌谣中悄悄靠近。
“一过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还有二十二天半。”旧时传说有多种版本,而我们家乡有种说法是:从前有一对夫妻特别懒,每年到过年前家中粮食就没有了,所以腊八那天打扫粮囤底子,找了很多粮食做了腊八粥,留下“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勤俭节约的训戒。
“二十一送闺女”。旧时女孩出嫁后,尤其是冬三月,怕在婆家受气,爱住娘家。但是旧时习俗闺女不许在娘家过年,大年二十一要送到婆家过年,如果是家中娇女,实在舍不得送也要在大年二十二送宝贝。
“二十三祭灶间”。大年二十三是小年,各地习俗差不多,但是小时侯还有点祭拜灶王爷,烧纸马、狗,买糖瓜沾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但后来破四旧,那祭灶王爷的仪式都没了,就是先少量吃些好饭,等待过大年。
“二十四写大字”。过年是小孩最期盼的日子,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日子和发愁的日子。过年前,男人们除了干农活儿,要忙着买年货、搞卫生,女人们除了看孩子做饭,要抓紧给孩子们赶制新衣服、新鞋。虽然那时物资匮乏,布票不好找,但家庭主妇要千方百计给孩子们买些布,做件新衣服、新鞋。白天看孩子做饭、喂猪养羊,晚上,她们有时要忙到深夜。而男人则很少买春联,能写的则写,不能写的求人写。而我那教师出身、能写会画的哥哥,除了谁家办喜事帮人写对联,还差不多负责全村很多人家写春联,为此购买了写春联的书与笔墨,一般是求人的自家买红纸送来,我哥自己写好送去。除此,手巧的哥哥还利用业余时间做灯笼,自已设计形状,找秫杆扎框架,再糊纸在上边绘画,什么唐僧师徒取经的走马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走马灯,还给小侄子扎个三十晚上打的小灯笼。那三十的夜晚,点上蜡烛的走马灯准是我家门前引人观看的亮点,小侄子便成了小孩子们追着在街上跑的焦点和令人羡慕的对象。
“二十五扫房土”。旧时条件差,家家生火做饭,房子冒烟冒气、烟熏火爎,屋子特别是过堂屋很脏,扫房土那天,男人、女人,用旧布包上头,拿竹竿扎上条帚,扫下一年的烟灰尘土,而自己却弄得像花脸包公。那家里的大孩子也帮着大人把庭院扫得干干净。
“二十六砍年肉”。那时人们过得很艰苦,一年吃不了几次肉,大人孩子们都很馋,天天盼家里多砍(割)点肉。但那是虽家家养猪,却不能随便杀猪吃肉,猪养肥了交给国家,交一头猪时大约奖励5斤肉票,还被办红白喜事的人借走。记得70年代初,我们生产大队搞得不错,那几年,每年年前生产大队杀猪分肉让我记忆犹新。那时生产队派司养员养几头猪丶或老弱病干不动活儿的牛,都等年前杀,如果队里猪少时,再从社员家中征几口猪,杀猪分肉那天是村里年前最热闹的一天。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差不多都到生产队或大队里看热闹,尤其是孩子们跑来跑去,比过年那天还热闹。杀完都要用开水烫,从猪腿吹气,把猪吹得滚圆扎起来,再刮毛,然分搭配着从下午一直分到夜晚。孩子们也不怕睏,哪怕分到夜间十一丶二点,也要坚持到最后,分肉顺序是抓阄站队,到最后剩下猪头`猪爪丶骨头、猪下水也要抓阄分。记得有一年,我的手咋那么香,我抓了个大牛头,刚开始还有点发愁咋弄,可后来剥了皮后,从上边割下一大盆牛肉,足有十多斤,那一年,我家待戚都是包牛肉馅饺子,那大头骨还被姨姐家要走,刮了一斤多碎牛头肉,煮了一大锅骨头汤。
有的村自已村里杀不起猪,就拿分的肉票到城里排队去买肉,由于僧多粥少,人们要起大早,甚至凌晨4一5点就起来排队,严冬时节我们那儿很冷,人们那不怕艰辛排肉情景,被人调侃:
下定决心去砍肉, 不怕牺牲排一宿。 排除万难买到家, 争取胜利吃到口。
虽然有点夸张,足见当时人们买肉的艰辛与馋肉的迫切。
“二十七杀年鸡”。我们农村差不多家家都养鸡鸭丶兔子,过年了,往往只留一只公鸡打鸣和孵小鸡,其余几只杀掉,有的没有公鸡,就将不爱下蛋的老母鸡杀掉。由于那时的鸡都是散养,鸡吃的是粮食和虫子,养得时间又长,所以炖肉时特别的香。
“二十八做枣花”。别看那时平时人们生活艰苦,过年时却十分丰盛。人们把家里从生产队分的小麦、粘高粱、谷子等都留起来,过年精磨细锣。记得那粘高梁过水,用碾子磨掉皮,用簸箕簸干净,再用热水烫后,捞出来盖上抹布闷粉了,过一夜再用碾子碾细,用细锣子筛,筛出粗点的面做粘豆包,细的面等正月十五摇元宵。做成的粘豆包,除了吃些,要放院外大缸里冻硬等正月再吃。除了粘的,还做白面豆包,糖三角和枣馒头一起冻了,等正月吃。
“二十九糊香斗”。是大人们将供祖先与神仙的牌位丶香炉打扫干净,糊上新纸,再把春联贴好,有的还贴窗花。单等“三十耗油、初一磕头。”
(二)过大年
最热闹的除夕来了!在勤俭起早人燃放的鞭炮声中,大年三十悄然来到!大人孩子早早起来,家庭主妇早上做粥,炒事先发好的黄豆芽,吃过早饭,妈妈们要炖肉、炸千子、丸子,炒各种菜,不过当年没大棚,没什么返季蔬菜,吃的菜主要是窰藏的萝卜白菜,大多的家庭有粉条炖肉,炒菜无非是白菜炒各扎丶白菜炒干豆片丶白菜粘炒粉,有时有个干蘑菇炒肉…凉菜只不过是白萝卜丝、紫心萝卜心里美丶还有自家积的酸菜熬粉条……反正也摆一大桌子,比平时丰盛多啦!一般中午或下午吃大年饭,老人和家中男人的也有喝酒的,但当时没有任何饮料,妇女小孩就是吃饭菜。
吃过大年饭,下午2一3点钟,村里的大鼓搬出来,那些有劲儿的年青人和壮汉,就“七叭隆咚锵”地敲起来,那些有些才艺的人变换的鼓点和姿势,挥舞双臂,敲出喜悦与欢乐!锣鼓声使年味更浓了。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找小伙伴们去看热闹,围着敲锣打鼓打钹的人,又笑又跳。渐渐的天色暗下来,孩子们又点上灯笼满街跑,那些没有灯笼的小孩,就跟着我侄子等那些有灯笼的小孩跑。而妇女和姑娘们则忙着包三十晚上的饺子。
最难忘的帮人包饺子。
我上高中前后那几年,那时学习不太紧,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姑娘是热血青年,特别爱参加村里的生产劳动和各种活动,过年了我和几个闺蜜小伙伴经常给五保户、军烈属和家中没帮手的嬸子大娘帮忙包饺子。记得那年我们先去给村里唯一的烈属二奶家包完饺子,又对给我家斜对门的二嫂子包饺子,因为她家人多,又都是男孩子,二嫂一个人包太慢,我们3一4个姑娘,帮她一会儿就包完了,二嫂非要先煮点饺子,拉我们吃了再走。我们那时讲学雷锋做好事,不要报酬,我们一着急,转身就跑,黑灯瞎火地我跑到她家院子中一堆砖头上,跌个大跟头,左手掌还跌破了,虽然有点疼,但非常高兴地跑回自己家吃饺子去了。
晚上吃饺子,要多包些,连第二天早上的包出来,因为三十晚上守岁,虽没电视春晚,睡得也很晚,早上起不来,而初一吃了早饭就有左右家里邻居来拜年,现包来不及。所以,初一的饺子要包出来要冻上,那时也没冰箱,将饺子放簸箕、面板上,搬出来放到过堂屋或院子中,让老天爷帮着冻硬,留着初一早上吃。
(三)闹正月
初一大拜年。我们农村有个习俗是大年初一争挑井里第一桶水,第二天早上,要比赛着早起,按老年人说法,谁家早起挑了井里第一桶水,谁家有福,我虽不迷信,但图吉利和勤劳,经常能挑到头桶水。挑完水有的人去街上放鞭炮,唤醒沉睡的人们。而我则回家帮母亲煮饺子,为了讨个吉利,初一煮饺子母亲习惯烧茬子(帶根须老玉米、高梁杆〉或芝麻桔子,烧茬子根须多,寓意是多子多孙,而烧芝麻秸杆,就是盼望着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听着芝麻秸哔哔啵啵的燃烧声,看着饺子在锅里翻滚,心里乐开了花,吃完饺子赶快收拾,街彼(邻居)二妈家的堂兄等就来拜年了!
拜年是个重头戏,先是自家孙子丶孙女给爷爷奶奶拜,先磕头再给1一2元压岁钱,有的也就给几毛钱。然后叔叔`伯父家的孩子互相给老人拜年,亲叔伯家拜完,再去没出五服的家里拜年,因为人太多,一般同姓叔伯拜年,互相不给小孩钱。我们村子不大,前后庄大多都是一个姓的远近家族,只有几家外姓人,为了联络感情,那时几乎全村各户都互相拜年,拜年时,家里要拿出家里自己炒的瓜子和糖招待大家,那葵花籽都是自家长的,干时舍不得吃,除了留种外,一般留到三十晚上炒了,招待大家。拜了东家拜西家,拜了后庄、拜前庄,一直到中午才回家吃饭。我们女孩一般拜家里爷爷奶奶叔伯外,就是去有小伙伴的人家拜,没有同伴不太熟悉的人家不去。
初二、初三回娘家。初二、初三是出嫁的姑娘带姑爷回娘拜年的日子。孩子大了,也有的外甥给姥家和舅舅们拜年,或侄子侄女给姑、姨拜年。那时家家过得穷,拜年大都拿两包点心,姥姥、舅舅、姑姨招待吃顿好饭,给孩子们1一2元钱就回来,爱好的还要压回一包点心。初五说是破日子,一般不串亲戚,要包饺子捏上就不破了。
初几过了,就盼十五,除了家家挂灯笼,那时社会上也很穷,我就没看过灯会和庙会。倒是有些村有秧哥队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常到城里或邻村跑秧歌互换着演出,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我们有时还到城里看电影、评戏、皮影,听乐亭大鼓,总之老家过年内容丰富多彩。过了十五,一般年就过完了,也有过"老填仓二十五“的,热闹的年过去了,人们该准备春耕忙起来了!期盼来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科技飞速发展,国家物质极大地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髙,我们乘高铁、坐飞机,上天、入地、下海……几乎是无所不能。但总觉得,现在的年没了当年的年味,更怀念以前过年,是不是有点怀旧、不知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