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讀《古文觀止化讀》」(六)意象 金大俠 文學是隱藏的藝術,深意隱藏於文字之後。前賢說,文學作品是寫「意象」的,寓意於象,象中有意。作家寫出來的是「象」,沒寫出來的是「意」,讀者由寫出來的「象」,發現未寫出來的「意」。作家將物件(象)賦予情感(意),便成「意象」,托意於物,借物以達意。文學講究以少勝多,寫少傳多,有餘不盡,餘味無窮。 例一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 有酒、有樂、有歌,「擊空明兮泝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落墨雖淡,作者有志難伸,內心深處的空虛失落,也隱隱透出。洞簫音色淒美,常顯悲音,其聲嗚嗚然,與「飲酒樂甚、扣舷而歌」形成反差、對比。洞簫的七個比喻: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如縷,舞潛蛟,泣嫠婦,幽壑與孤舟,意象配合作者本身所遭受的厄運逆境,除了「帝鄉不可期」外,更是「別有幽怨暗恨生」。 例二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後赤壁賦〉 寫景,景再變,「江山不可復識」,暗指人生難料、世事無常。自己夜晚到人跡罕至之地探索,山勢險峻,夜色恐怖,有危巢、有幽宮,不似人間,暗喻自己處境惡劣。「蓋二客不能從焉」,獨自一人前往,千山萬水我獨行,行到水窮處,萬徑人蹤滅。作者「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隱喻、不「直抒胸臆」,做到佛洛伊德所謂的變形偽裝。孤獨,孤寂,孤立,將恐懼的心理藝術化呈現。 意象的例子很多,就列一些吧: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感歎國勢衰落,好景不常。或述人生晚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相隔遙遠的兩人,望著天上一輪月亮,一同相思。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思考「起源」:宇宙何時存在?人何時存活於宇宙?人生更替,羨月亮恒在,歎人生短暫。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雪飄、孤舟獨釣,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於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於披蓑孤釣,寄寓著作者(柳宗元)被貶遠謫時的處境和心緒,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氣節。 《2018年9月3日於華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