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我们那特别的青春岁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顾晚会花絮 2018年9月22日,在经历了一个多雨的夏天和刚刚过去的飓风弗洛伦斯的降雨,这是一个难得的阳光灿烂的秋日,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筹备已久的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晚会在中秋前夕举行。当你进入晚会现场,赫然矗立着“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1968 — 2018”的背景板,映入眼帘的是理事会准备的让大家回顾留影的 – 高粱秸秆,锹,耙,水壶,手电,和那时曾经一包难求的“为人民服务“军用书包。还有人特意带来了当年的兵团服-黄军服,瞬间成了热门道具。知青摄影组的肖安大姐挎着“长枪短炮”已在热心的为大家留影。个人的,夫妇的,朋友成群的,和节目小组的都乐意留下这特别的瞬间。 晚会拉开了帷幕。由知青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作词和第一任理事、音乐家唐渡作曲的《知识青年之歌》,在唐渡的亲自指挥下,台上台下齐声唱响:“青春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当年的你和我,当年的知识青年,精神天下传。”循着知青协会的惯例,这次节目的主持新嘉宾是身材高挑身着一袭红旗袍的李元君女士和帅气爆表的梅齐放先生,走上舞台宣布了晚会-《青春的记忆》-正式开始。 知识青年,是我们这群人共同拥有的名字。这是一个特别的名称。她记录着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么一段历史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任理事宋剑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以人民日报在1968年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始,止于恢复高考后的1979年,全国估计有1700-1800
万城镇户口的中学生被安排到了农村。虽然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但1968年标志着大规模的知识青年被送去下乡。5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回忆我们的青春,和那被理想激励的“改天换地”的年华。很多事,很多物品会让我们记忆犹新,可最能触景生情的是由知青朗诵组朗诵的《知青的老屋》。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五十年过去,最挂念的还是这知青老屋···”大屏幕上展示了协会知青后来返回下乡地拍下的曾经住过的老屋。“见到它破败的模样,鼻子阵阵地酸楚,泪水扑簌簌夺眶而出,不知为何就是止不住!”老屋唤起了多少在场知青内心深处的共鸣,老屋曾是我们在那儿生活过的见证。今天岂止是老屋破旧,而且好多老屋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的老屋会永久“矗立在我们的怀念中!”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华府独唱社唱响了耳祥能熟的《蹉跎岁月》的插曲《一支难忘的歌》,这首歌已是第三次出现在晚会上。老宋的知青五十年回顾是用这首歌开始的,朗诵组的音乐用的也是这首歌,由华府口琴社的社长朱杰用口琴配曲的。因为这首歌唱得是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们经历的蹉跎,彷徨,憧憬和追求!随后的歌曲《我们这一辈》凄楚悲壮如泣如诉道出了与共和国同年岁的知青们的辛酸,泪水,抗争和成熟,叙说着知青一代经历的彻骨的伤痛和磨练。台上台下随着歌声仿佛回到了那青春岁月的河,岁月的歌···。 在晚会现场,我们见到一些已年过花甲或已是祖母辈的女士们梳起了两根俏皮的小辫子,穿上了小碎花的衬衣,绾起的裤脚,在人群中穿梭,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当年的女知青们吗!知青协会里的东方歌舞小组自编自导的小品《抓特务》幕开登场。他们讲述了当年他们在农场时一对谈恋爱的知青被当作“特务”从谷草垛边抓回来,上纲上线地批,灰头土脸地做检讨,最后农场的军代表对两人进行了惩罚。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那时就是这么一个荒唐可笑的年代!值得欣慰的是这对情侣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最后来到了美国。那位军代表还得到了机会向他俩为当年的事道歉。总算有个完美的结局。 整个晚会是围绕着一个主题 — 回顾那段已经久远沉睡在心底的青春岁月。在筹备这台晚会时,理事会让大家写回忆,交照片。这不交上去的照片被编上号放到大屏幕上了,被随机抽上的照片主人要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照片背景是什么,美名其曰 — 岁月留痕。这个互动节目热闹非凡,因为照片上的你,岁月的沉淀观众已不能从现在的你推回到三,四十年前的你,只能让你来介绍了。紧接着上来的口琴和手凤琴联奏,《啊!朋友再见》,《山楂树》等,当年口琴是简单方便的乐器,手凤琴也是不少知青的好伙伴,能让知青们在那穷乡僻壤里自娱自乐。舞蹈组的姑娘们也一支接一支的送上了那时熟悉的《红色娘子军》,《赤脚医生向阳花》,《谁不说俺家乡好》···舞姿的轻盈,婀娜多姿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回忆!哑剧表演有几位知青朋友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动作,由观众来猜,这是又一个大受欢迎的节目。一身下乡知青短打扮的龙军红,以演乡下偷鸡而闻名的笑星刘其五等牵动着大家一起转,车水车(南方水稻田间泵水的人工工具),采水果,等。 “山有山的壮想,海有海的沉醉,没有什么比生命 更可贵!”这是由两位海南知青创作的音乐交响组歌中的第六段《山的壮想》。这个大合唱为在一场大洪水中瞬间吞噬掉的22个花季的生命唱出了悲壮之歌,向苍天大地发出了心底的叩问!我们知青协会的朋友们的自2011年就参与了耶鲁大学管乐队的多场演出,今年十月将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再次唱响! 也许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是别无选择,但这一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贫穷落后,更看到了农村的小孩上学的艰难。回馈故土,在今天是我们很多知青自发的愿望和行动。知青的助学小组2011年起参与美国的一个非盈利和非政府的对中国农村教育资助项目,知青捐助的钱赞助了多个科技夏令营。下放到河南的刘舒燕曾两次回到下乡的地方,第一次去时看到学生们用的座椅还是她在那时的桌椅,她第二年回去就为学生们换了新桌椅。一位湖北的知青为乡村学校捐书建图书馆,一位内蒙知青资助了两位插队牧区的女孩的生活费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一位已故知青理事和插友自掏腰包为生产队打水井。这仅仅是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默默地做着他们认为是应尽的义务。 最后,多才多艺的知青朋友们为晚会献上了三首中西器乐联奏曲。《社员都是向阳花》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农村宣传歌曲;《九儿》多少寓意着那时年轻人生活的悲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代表着祝愿朋友们今后有着美满的生活。 谁没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作为知青的一代,我们的青春岁月被置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别无选择之中。在我们已经进入花甲之年,我们聚会一堂是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不要忘记那独特难忘的青春年华。2008年我们纪念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那台晚会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已是又一个十年。这里,我们祝福所有知情朋友们,互道珍重,保持健康的身体,保持青春的心灵。我们活到老,乐到老!我们期盼着知青六十周年的时候,再次相聚! (李惠兰 撰稿) 在我们的知青岁月中,我们有过迷惘,有过挣扎,但我们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我们也算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恢复高考后搭上了末班车,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出国门,在第二故乡里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