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18年结束还有一个月,不少机构已开始统计今年的IPO成绩单。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1月28日,今年A股市场共有104家企业成功过会,较2017年同期的361家大幅减少257家,降幅达71%。 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这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关注的事情。毕竟IPO企业过会数量的大幅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企业IPO数量的大幅减少。这是股市融资功能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实事也确实如此。今年1月到11月,企业IPO的数量仅为96家,而去年同期却达到了419家,同比下降了77.09%。对于重视融资功能的A股市场来说,这个结果或多或少有些让人意外。 那么,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说明了什么呢?它首先说明了股市行情的低迷。因为今年以来的股市行情总体上是处于下跌态势,上证指数从今年1月29日的最高点3587.03点下跌到10月19日的最低点2449.20点,最大跌幅达到了31.72%。因为股市行情低迷,市场承接新股的能力下降,企业IPO数量下降,IPO企业过会数量减少,这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除了受行情低迷的影响外,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还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IPO企业上会审核的从严把关。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因为第十七届发审委自从2017年10月17日开始履职以来,就以从严发审而著称。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从2017年10月17日到2018年10月19日的一年中,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以首发审核工作会议的方式,进行了共计245家拟上市公司的261次首发审核。其中顺利过会的有141家,未通过的有88家,暂缓表决的有16家,取消审核的也有16家,大发审委履职期间首发审核的总通过率为54.02%。与先前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动则80%以上的过会率相比,差异接近30个百分点,跌幅非常明显。第十七届发审委也因此赢得了“史上最严”的美称。因此,今年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这与本届发审委的“史上最严”审核有着密切的联系。 IPO上会环节的这种从严审核对于净化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过会企业的质量,进而提高整个上市公司的质量。这对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些绩差公司、问题公司混上市,企业上市就变脸,就曝出各种各样的地雷,这不仅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于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另一方面,对IPO上会公司进行从严审核,也可以对一些问题公司、绩差公司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净化IPO公司队伍。实际上,正是由于IPO上会环节的从严把关,从去年10月17日以来,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就超过160余家。而更多的是还没有递交IPO材料的企业,面对IPO环节的从严审核,它们望而生畏并因此止步不前。这对于净化IPO公司队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IPO企业过会数量大幅减少的事实反映出来的是第十七届发审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本届发审委因此获利“史上最严”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不过,随着第十七届发审委工作的到期,第十八届发审会的选聘工作也已走上前台。那么,随着两届发审委的交替,IPO环节这种从严审核的做法是否还会延续下去呢?这是很多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本人的看法是肯定的。 实际上第十七届发审委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严的发审委”,这是与发审环节的制度建设相匹配的。比如,伴随着第十七届发审委的成立,证监会还成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并实行终身追责。也正是这种终身追责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发审委委员的责任感。 所以,只要对发审委及委员会进行监察与终身追责的机制不变,那么对IPO公司“从严审核”的机制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因此,即便发审委换届,IPO环节“从严审核”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欢迎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个人微信号:pphhzz168,微信公众号或:pihaizhou ;长按二维码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