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学生:纸老虎还是真老虎?BosonEd founder: Katia 既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另一篇描写亚裔文化以及和美国文化冲突的文章《纸老虎》发表在纽约杂志上(New York Magazine)。一时间东亚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再次引起讨论。我不想把这篇文章搞成文化种族冲突的讨论,我只是想从一个教育从业者的角度谈一下我对亚裔求职的一些观点。
在美国,对亚裔的普遍看法是:亚裔学生学习都非常优秀。他们有完美的GPA,他们去常春藤求学。他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什么?因为亚裔勤奋:亚裔工作时间最长,他们放弃社交生活,天天泡在在图书馆里。但是另一个事实就让人迷惑:在如此众多的亚裔学生中,只有少部分人毕业后能够上升到领导层。亚裔神化好像只停留在学校中。毕业后,亚裔要么找工作有麻烦,要么很难得到晋升。在《纸老虎》中,作者Wesley Yang写道:常春藤学校中15%-20%的学生是亚裔。如果说常春藤是美国未来领导者的孵化器,那么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有相对比例的亚裔从事各类领导工作。然而事实上,只有0.3%的企业领导人是亚裔,只有2%的大学校长是亚裔,在福布斯500的企业中,只有9位亚裔CEO。这是一个很难让人理解的现象:为什么亚裔在学校里的成功不能带给他们一个光明的职业前程?事实上,亚裔要比其他族裔表现得更优秀才能得到同样级别的工作。这是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东亚文化不倾向培养领导者,不鼓励冒险精神,不鼓励人们勇于向前并做出不一样的成就。一个典型的亚裔学生是勤奋的、规规矩矩的。亚裔学生从来都不是麻烦制造者,正好相反,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默不作声。他们不善于社交活动,因为传统的东亚文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Wesley Yang采访了一名身处纽约的亚裔 Mao。他上的高中是纽约非常著名的Stuyvesant。Mao说,在这里他是一个“nameless, faceless Asian kid”,他总是低头用功,向着哈佛努力。他相信勤奋与坚持,就像他的父母一样。但是,在Stuyvesant,他抬头看看四周的白人同学:这些人不光会打扮,穿着入时,善于社交,个个还都是学霸,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在各类辩论比赛和体育竞技活动中获奖。Mao意识到:单单勤奋是不够的。
在求职过程中,有一些素质是比完美的GPA、毕业于名校更重要的。这些素质是白人孩子非常擅长但是亚裔孩子很不擅长的。这些素质不是课本上能学来的。这些素质是什么?
最近一期亚特兰蒂斯杂志揭示了一个冷酷并现实的事实。文章采访了华尔街的精英银行及咨询公司,询问他们是怎么招聘的。被采访者都提到social skills即能够和人有效交际的能力,是他们最重视的品质之一。在这里社交能力不单单指穿着得体、说话得体、能够聆听、会用眼神交流、表现自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能够展现出一种气质:谦虚与服从,能够礼貌地聆听与交谈,并同时展现出不咄咄逼人的领导力与“我才是决策者”的自信。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他们未来的同事是“能够在丛林中披荆斩棘勇于前进的人”。这种魅力不是单靠勤奋读书能学来的。如果求职者成长在一个服从至上、遵守规矩至上、以苦哈哈干活为荣的环境,他们不会有太大的胜算赢得招聘者的心。而很多亚裔求职者正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16岁离开中国,去国外上了高中、本科和硕士。在高中的时候发现我的同班同学都比我看起来成熟。他们在16岁就知道怎么约会,怎么和人交谈,怎么让人对他们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就是一个“faceless, nameless Asian kid”。我希望用勤奋来弥补我的不足,我希望对每一个人友善能够让我融入他们的圈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全班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去一个party的邀请,而我没有。我意识到勤奋并不能让别人欣赏你,对每一个人都友善并不能让别人记住你。有时候,你必须敢于走到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敢于突破社会规范,敢于向其他人说不,敢于向别人说我并不是一个只会做数学题的亚裔老好人。
在《纸老虎》中,Yang引用了一个在IBM工作的亚裔研究人员对前来面试的亚裔学生的话:“我们这一代来到这个国家是希望给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离开祖国,来美国读硕士、博士。如果你接受这份工作,那么你就和我一样了。在美国人眼中你就是一个博士,不是管理层的料。我可以给你这份工作,但我希望你不要接受。你们这一代应该走得更远。”
我对一些东亚文化非常骄傲,比如说勤奋刻苦、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但是如果你希望在美国有好工作、好生活,那么你不能只做勤奋的老黄牛。你需要打破对亚裔的僵化印象,你要制造些声响让别人注意到你,你要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你要勇于作出表率、领导他人,你要勇于接受挑战、你要敢于说“这个事情除了我没有其他人能做得更好”。就像《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说的:“你可以不喜欢这本书,但至少这本书不再温柔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