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四溢课间来 ——记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巡礼》课 清明将至,正是春茶采摘季节。2016年3月19日下午, 美中实验学校餐厅幽静的一角被装扮得典雅而美观:一张餐桌上铺着印有中国民间传统图案的蓝色印花台布,上面摆满了茶壶和各色茶盏、茶杯、茶碟、茶盘,还有从大陆带来的茶叶和在本地买的茶点。桌子的中间,是一盆新插的插花,上面茶花枝叶嫩绿,玉兰鲜花盛开。一支檀香袅袅燃起,香气扑鼻。桌旁围着许多学生和家长,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一位老师讲课。原来,这是《马立平中文》十年级班赵哲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课。听课的不仅有《马立平中文》十年级两个班的同学,还有四年级的小同学和一些老师、家长。 来自大陆、出身学者之家的赵哲老师,对茶艺颇有爱好,平时收藏了许多茶具,像宜兴的紫茶壶、茶杯,仿宋的茶盏、茶盒,还有茶匙、茶针、茶鉴,以及许多说不上名称的茶具,样样俱全。赵老师每次回中国时,总要和朋友在一起聚会品茶,好客的朋友往往以茶相赠远道的客人。来美后,她常在家里举办茶席,以茶会友。中华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是其中的一颗明珠。怎样讲授《中华文化巡礼》中的茶文化这一课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赵老师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以办茶席的方式给同学上一堂茶文化课。她从网上查阅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事前还出了几道题,让同学们上网查询有关茶的资料。为了使课堂直观生动,她特意从家里带来各种茶具和纯净水,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茶文化。 赵老师介绍说,世界上的无酒精饮料有可可、咖啡和茶三大类,而茶是最为健康的饮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培植茶树。到了唐朝,饮茶已经在中国盛行,唐人诗中关于品茗的诗句屡见不鲜。唐代陆羽著作的《茶经》详细记载了茶的栽培、采制、饮用方法。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赵哲老师首先从茶叶的分类开始讲起。中国茶叶种植地域广阔,采制方法很多,因此茶叶分类有多种方法。从采茶的时间看,茶叶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由于产地、气候条件、制作工艺等不同,中国传统上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六类。赵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她带来的各种茶叶。这些茶叶不仅形状、颜色不同,气味也不相同。其中绿茶有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乌龙茶中有铁观音、大红袍,还近来盛行的云南普尔茶、湖南安化的白茶、黑茶等。赵老师问同学们,这些茶在英语里怎么说?事先做了功课的几位同学回答,绿茶是“green tea”, 黄茶是“yellow tea”,白茶是“white
tea”, 那么红茶应该怎么翻?有同学回答:“red tea”,结果错了,英语里没有这个词,应该翻译为“black tea”。那么黑茶又该如何翻译呢?同学相面面相觑,赵老师见没人知晓,索性告诉大家,原来黑茶应该翻译成“dark tea”。至于青茶,则翻译为“oolong tea”。讲到茶叶制作方法时,赵老师结合中国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给同学一一作了介绍。从制茶的方法看,中国的茶叶分为蒸、炒、半发酵、全发酵等方法;在包装上又有散茶、沱茶、饼茶、砖茶之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问这问那,还上前仔细观看茶叶,闻一闻不同茶叶的香味。讲到这里,《马立平中文》四年级一班的小同学们在冯旭老师的带领下来也到了课堂上,围坐在桌前。孩子们看着桌上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小茶杯、茶盏和茶壶,充满了好奇。 讲完了茶的分类、制作方法,赵老师开始讲茶具和泡茶的方法。她首先让一位女同学向大家介绍紫砂壶。这位女同学在介绍中说,紫砂壶的颜色是紫色的。赵老师笑着指出,这位同学犯了一个跟大多数人同样的错误,这就是紫砂壶并非都是紫色,而是有五种颜色!这让同学们儍了眼。于是,赵老师从桌上拿起几只不同颜色的紫砂壶给同学们看,又从制作紫砂壶的五色土讲到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一是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温度较低,一般在800摄氏度,而瓷器高达1200摄氏度以上;二是用材料不同,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作,制作瓷器则需用高岭土;三是陶器一般不用釉,瓷器要用釉。而美国学者又在陶瓷之外分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炻器。 赵老师边讲边示范,从紫砂壶的功用讲到茶壶的保养;从仿宋茶盏讲到宋窑的特点;从泡茶用的水,讲到烧水、浸泡、出茶,品茶。赵老师告诉同学们,品茶过程包括:一看其形,二观其色,三闻其味,四尝其味,切不可一饮而尽。说话间,赵老师已将一壶铁观音茶泡好,倒进了一只只茶盏中,只见茶汤像琥珀一样晶莹透亮,香气四溢。早已迫不及待的同学们端起小茶盏,细细品尝上一口,个个露出欣喜的神色。看样子,不少同学已经对喝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短短两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不仅学习了课本上有关茶文化的知识,还领略了茶作为一种饮料的魅力。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每人还领到了一块茶点,高高兴兴地回教室去。赵老师对大家说,希望同学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领略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学好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