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华盛顿创新与投资论坛暨第二届美东创业大赛 主题研讨会:中国雾霾治理未来五年内的期待与挑战
2016年4月16日,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针对中国在未来五年的空气污染减缓政策展开一些列深入讨论。会议由中国环境基金会何平博士主持。参加会议的特邀发言嘉宾有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会研究学者张莹女士、国际清洁交通协会研究员杨子菲女士和中国环境基金会副总裁王建新先生。
治理污染是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
会议以何平博士介绍雾霾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所展开。何平博士的讲话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到由污染所导致的雾霾正在带给我们多层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从我们的身体健康到生态平衡,从环境变化到生物濒危,从气候变暖到南北极冰川融化无不一对人类生活的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可与此同时,雾霾还在持续增加。2013年北京平均pH2.5指数是74ppm, 这个数字比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高出至少5倍以上。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采取减排措施,一些项目已经在执行。比如,电场超级减排,据悉在长沙河北等的大型电厂已经关闭。中国环境基金会长期致力于中国环境事业发展在技术交流和中美交流过程中不断努力,这对解决治理中国环境问题做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接下来张莹在围绕“雾霾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有关雾霾治理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也对空气质量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发表在微信、微博朋友圈里的”状态“ 带给政府极大舆论压力。这促进了政府努力采取措施治理雾霾相关问题。解决严峻的空气和水污染也成为13.5 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张莹讲到环境治理政策的所得到的减排数据和百姓体会程度不一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数据显示我们达到了减排目标,但人们受环境危害的影响并没有减少。所以她强调,我们在制定减排计划和政策时要以减轻人们所收到的危害为前提基础。
说到拟定雾霾减排政策,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雾霾到底从何而来。虽然不同城市基于工业和商业活动的不同,雾霾的主要来源也不同, 但大部分污染可以归结于四大类:燃煤,流动源,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基于汽车尾气的问题,张莹女士也给出了细致的讲解。氮氧化物是一种会造成呼吸道损害的化学物质。不合格的汽车尾气排放可以排放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8%。政府也正在努力减少直到最后废除所有黄包车。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不能忽视其他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比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发展公共交通,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和交通限号。 最后,张莹女士指出了未来中国技术应用开发领域的的重点,其中包括洁净煤技术,工业废气处理技术,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以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
增强机动车排放的监管以及提高减排标准
基于交通行业的空气污染问题,杨子菲女士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中国现行使用的有降低尾气排放指标、提高能源质量、提高现行汽车尾气检测管理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中国政府在拟定更严格的尾气减排措施。这些措施即称“国六标准”,包括五项标准,分别涉及汽油、柴油、轻型汽油车、重型整车、重型发动机。提高限行车辆的监控管理方法和目标,包括淘汰所有用不同的方式做遥感监测以及在2017年淘汰所有的黄包车。此外,杨子菲女士也提到了其他两项不在中国使用但也需要引进的两种措施,即:提高非道路机械和发动机设备管理以及增强合规监管。
提高新能源的利用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王建新副总裁。他从能源的角度总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在未来5年所面临的环境改变困难。首先他指出大气污染直接面对中国每一个人。雾霾不是短期形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只靠技术是不够的,我们也要反思中国发展模式。中国自改革发展以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以至于超过环境可承受的范围,而百姓的供暖供电又多数依赖于质量低下的散煤。他谈到这和美国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美国用气和煤两种能源发电,而煤发电也只使用质量最高的煤并且经历一系列过滤系统最终排放到大气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始终能将pH2.5值控制在15ppm左右。这个数字要低于中国空气最好的城市之一三亚的pH2.5值18 ppm,却和北京的74ppm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王副总裁讲述了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所面临的挑战。清洁能源,作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包括太阳能、风力和水力发电所产生的能源。就中国近期在甘肃、 内蒙古和苏北沿海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站为例,我们的市场机制的不成熟未能将所生产出来的能源所使用。这不得不禁发我们考虑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不是单一依赖于国有企业。而这对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需求也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去实现。用王副总裁的一个例子就是这就好比中国发展能源不能没有合理的能源法;中国发展核电不能缺少健全的核电管理法规。作为总结,王建新副总裁讲到中国无法在短期5年内彻底解决所有雾霾问题。雾霾毕竟不是一两日所形成,我们长期持续不懈的努力是推动解决雾霾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说到努力,这离不开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技术发展和人们思想上的转变! 王建新副总裁在会议中发言
随着三位嘉宾的讲话告一段落,何平博士带我们来到了问答环节。首先何平博士针对每位嘉宾的讲话提出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观众互动环节。来自中国使馆和环境研究智库的专家以及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特拉华大学、乔治敦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提出了深刻而有建设性的问题。而专家们的回答更是对中国在未来五年解决环境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讨论的话题强烈引发观众兴趣:从能源大数据、智慧能源、到新能源汽车、环境地图的使用,再到中国从煤改气到气改气的历程无不牵动着每一位观众和中国百姓的意愿。在会议结束尾声,中国环境基金会何平博士呼吁中美交流、鼓励美国环境专家参与到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来,共同促进中国治理雾霾的改善。 四位嘉宾在问答环节中回答 互动环节中观众提问
本次会议所传递的重要的信息之一是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决心。作为本次会议的记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会议的讨论内容,可以有效地增强国内外环境政策分析及政策制定人员对治理这些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解决办法的理解。中国治理雾霾事在必行,可如何通过政策积极而有效的改善环境问题、降低政策的消极未考虑因素是我们关注的焦点。IFCE为我们提供的交流会议有力的补充了这一课。
会后合影,从左至右:仲平(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张莹,杨子菲,何平,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