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嫖娼"是阴谋论?看警方第二次通报怎说 警方通报 “人大硕士”雷洋涉嫖猝死,在舆论热闹了一天后,警方第二次发声了!记者替大家总结一下,通报至少澄清了三个事实: 第一,这位“人大硕士”、“新晋爸爸”的确去嫖娼了。事实清楚,警方掌握证据,“200元嫖资”等细节都公开了。 第二,雷洋在警方抓捕时,出现了激烈的反抗。为应对,警方采取了强制措施,这部分解释了雷洋的外伤。 第三,此足疗店很可能是一卖淫窝点,一同被抓获的还有5位人。除雷洋外,另一男性“朱某”身份不明,可能是嫖客或老板。 尽管多么不愿意相信,但除非你是“疑者恒疑”,雷洋嫖娼的事实应该无误。今天,“人大硕士”、“环境专家”……舆论场贴給雷洋的各种身份标签,似乎都指向了某种“不可能”。但警报的第二次通报,将这些“标签”打碎。反转剧的初步出现似乎提示了,“刻板印象”,往往靠不住。在很多热点事件中,此结论都出现过。这次雷洋之死,并未免俗。 各媒体的报道 无人否认,雷洋之死是悲剧。而且嫖娼与死亡之间,依然有着莫大的距离。一个人即使私德有亏,也罪不致死。接下来,大家关注的必然是:警方执法与雷洋猝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是否是警方的“暴力执法”,导致了雷洋的意外死亡? 记者注意到,通报中的两个细节,耐人寻味:其一是,“雷某试图逃跑,在激烈反抗中咬伤民警,并将民警所持视频拍摄设备打落摔坏”;其二是,警方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将委托第三方在检察机关监督下进行尸检”。 (图:涉事的足疗店。) 同样,警方的第二次通报,也没解答所有的疑问,但真相是一步步到来的。至少目前,有了第二次通报,真相这块大图板上,多了很多关键的、之前缺失的模块。家属-警察双方,在信息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至于孰是孰非,人心自有判断。 有了这些信息后,估计在很多人看来,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浮出水面:雷洋,作为一个众人眼中的体面男人,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嫖娼被抓,有“前程尽毁”之感。为掩盖这个令他极其难堪的事实,以至于不计后果、疯狂抗拒。最终,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给了他这个最坏的结局。 另外两个信息,也支持了此判断:一个是媒体披露,雷洋已经毕业,目前在国资委下辖的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作,担任某中心主任。另一个信息是网友自己总结并制图的:“人大硕士”并非住在人大,不是从人大去机场接人,他就住在昌平,住在嫖娼地点附近。 这意味着,能解答上面疑问的证据,一个已被死者自己试图销毁;另一个,则需要医学介入、再花时间。 (图:黑框中为雷某的家,绿框为嫖娼地点,红框为他本该去的地铁站。) 当然,在尸检结果公开以前,真相只能说还在路上。初步反转剧至少提示,我们应该保持这份耐心。 细细想来,如果事实真如记者所猜,“刻板印象”又何止害了警方?雷洋,同样是受害者。在今天整场舆论讨论中,雷洋,也被贴上了“标签”来参与缠斗。因为是“人大硕士”,所以必须被环球时报发布的评论贴上“好丈夫、好爸爸、不嫖娼”的标签,必须被相信这一点的人维护。所谓警方阴谋论,必须被深挖,必须让雷洋清白。而深挖的指向,是一段死者在拼命隐藏的东西。最终,让逝者彻底颜面无存。 现在,“标签”碎了。舆论场不是没有斩获:至少再次提示,你我,不该受”屁股决定是非“的丛林逻辑支配。只问是非,不急着站队,应该成为某种共识。 还会反转吗?有可能。警方执法有无问题,有待更多证据的披露。但记者相信一点,只要依法办事——不退缩、不偏袒、不迎合,反转多少次都没关系。相反,当一个普通人的意外之死激起网络热议,这种关切与讨论,既是对有关部门应对舆情能力的考验,更是开展互动、树立司法公信的一次契机。在这个意义上,感谢质疑,感谢愤怒,感谢批评和指责——这些想必都会成为警方前进的动力。 正如一句评论所说:“不弃微末、从点滴做起,法治灯塔才能照亮社会的每一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