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冬天,阳光灿烂 --半杯清茶社纪念恢复高考40年座谈会侧记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新华社消息,中央决定恢复中断了12年之久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取消了实行多年的家庭出身限制,择优录取。一时间,举国欢腾,多达570万12届毕业生以及在校生摩拳擦掌,“漫卷诗书喜欲狂”。40年前的那个冬天,热血沸腾,阳光灿烂! 2017年11月11日,半杯清茶社假波托马克社区中心会议厅举办纪念恢复高考40年座谈会。座谈会由半杯清茶社社长强力主持,大华府地区40多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并热烈参与讨论。
座谈会首先播放了凤凰卫视的专题纪录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恢复高考40年》,通过影视画面和当事人的讲述,听众仿佛回到了40年前的那个冬天。 1976年金秋十月,四人帮垮台,肆虐中国大地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终于结束。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虽然已经在领导层的考虑之中,但并无紧迫感。教育部已经按既定政策制定了当年的高校招生计划并下发。1977年8月6日,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复出不满一个月的邓小平,在听取了武汉大学査全性教授等教育工作者的发言后,当场拍板决定恢复高考。而在1977年10月20日新华社对外发布的公告中,更取消了此前实行多年的家庭出身的限制。因此,这次高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恢复”的层面,而是高考政策乃至国家政策的一次重大改革。 看完纪录片后,大家首先就当年恢复高考的决策过程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根据王扬宗《记忆与实录:恢复高考的拍板过程》所引用的解密的会议记录,査全性教授慷慨陈词后,李昌、沈克琦等支持当年即恢复高考。邓小平说:“改吗[嘛]!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吗[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题,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拿上来,又要不致引起波动。你们研究一下,这个方法应当找出来,要求质量。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允许报三个志愿,到校后再分专业。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招生十六字方针可以改一改嘛!”。 与会者指出,查先生的慷慨陈词是促成邓小平当场拍板的直接原因,但科教会议的参加者异口同声的支持,功不可没。人们也不应忽略时任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最终批准。是他们的及时决策,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1977年高考的录取率仅有29:1,竞争极为激烈。与会者指出,在落榜的考生中,许多人通过夜大,电大,函授等方式继续求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所走的,是一条更为艰辛的求学之路,他们的经历令人钦佩。 许多平时低调的与会者也纷纷发言,或讲述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抒发感想,或探讨高考制度的改革。现场气氛极为热烈。 来自上海的丁老师当时是高中教师,曾辅导学生参加77年高考。他回忆了当年学子迎考的火热场景。 党先生1965年高中毕业回陕西富平务农,较“老三届”还高一届,77年从黄土地考进大学殿堂,如果当年走循序渐进恢复高考的路子的话,党先生就不再有机会上大学。 周庆明先生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班上同学中既有高干子弟,更多的是平民子弟和农村走出来的学子,年龄分布从16岁到33岁,相差甚大。他说。这足以证明“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大学四年,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辽宁大学77级荣超英先生也指出,77年高考,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值得永远记忆。 星岛日报著名记者李兵回忆,他在科教会议结束数日后,即看到了绝密文件,从而较早投入复习应考,最终如愿以偿。而鲍靖女士是应届毕业生,在旅游途中收到电报“高考恢复,速回南京”,在亲戚不看好的情况下考入大学。周小玲女士回忆母亲果断自信,鼓励三姐妹同时考上大学,成为一段佳话。来自湖南的贺红女士和哈尔滨的冯肖冰士也分享了她们的高考记忆。 刘嫄女士当年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经过自学,参加78年高考,取得了天津理科第二名的高分,但受极左思维的干扰,录取过程一波三折。季肇瑾女士当时已在安徽插队多年,78年本已被安徽师范大学录取,受出身影响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她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79年以高分考入复旦大学。 教育专家齐森先生是北师大78级,曾经参加过产生了著名白卷英雄张铁生的73年高考。他在发言中反思了高考制度的弊端,希望推动考试制度的改革。同为教育专家的燕娓琴女士当时在工厂做工,在工友的掩护下偷偷复习,开明的工厂领导发现后,网开一面,给应考者两周假期复习应考,本厂职工应考者录取率连续两年达到50%。 多位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到师恩难忘。大学期间被打压多年的老师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认真备课,赶写油印教学材料。刘嫄并提议向当年的老师们致敬。 当年在全国各地亲历恢复高考历史的人们,四十年后于大洋彼岸相聚一堂。发自内心的回忆、感念,令不少人潸然泪下。更多的时候,会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和热烈掌声,不绝于耳。座谈会结束后,与会者仍不愿离去,继续交流,精通汉语的李德先生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讨论。大家认为,半杯清茶社举办纪念恢复高考40年座谈会,在侨社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恢复高考的一九七七年,那个阳光灿烂、青春燃烧的冬天,是一代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转折点。
(文 大勺, 图 丘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