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生活孤独吗?
2 T3 o8 T# @, y9 ?2 t9 `7 x# d9 M b, o5 q# z- P
作者:lettimefly - _6 y& \- [9 @/ R. Y! g
/ P$ p7 @: ~) E" S
& L8 j2 C) N0 }* [ P( x
d) [% O/ j1 w3 q. J; X
# {6 f3 J7 H# f0 y
9 L& w- d' {' m4 X& ^ 近来,又一个朋友,也是某大学教师,夫妻两个想多生孩子,让我详细关注美国移民政策,也想实现此类移民。: I! ^6 ~) k- w. j
& @5 j" f; p! B7 \$ q" u+ \! n6 y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大可不必,既然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而且有自己的文化圈、朋友圈,曾经投入的大量教育成本,到了美国未必收得回来。现在所并未曾珍视的欢乐,离开后会变得珍稀昂贵。除了物质的丰裕之外,其它的都在慢慢的缩水,必定在孤独中默默前行,这种落差,想想能否承受得再作计较。当然,不可否认,很多人过得快乐,当然这完全依据个人对快乐的定义。& N$ \# m# u! ?/ o. T6 i+ c9 K
# z0 {* ]6 L% Q/ M
我其实想问,移民美国之后什么样?你们造吗?
! y0 v) e" G: |2 Q/ K- F: H4 f- B0 S3 e! E( `4 Q, y
蓝天、碧水、新鲜的牛奶和起司、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价格公道且安全的蔬菜水果肉类等等,的确,这些都可以有。
$ l1 A4 p' m) ~: \ k4 M- ]# X
0 H. r! L( O# ~ 我身边也有的情况是,国外的华人开始有纷纷移回去。比如我老公的师弟,在美国生活了十七年,育有两个儿子,年老的父母也已经都在美国安顿下来,妻子也找到了工作。按常理说都会认为他们已经生根了。但事实是,他们毅然卖掉了房子,去了苏州,他说因为钱多,有前景,可展望。目前只留下两个老人在美国的老年公寓里生活。. v3 P4 O6 s; W4 Q# i
0 {- V9 L2 ], L, d) `1 d. [
我有一个朋友,已经在美十一年,是六零后,在一次同学聚会后,内心开始不平衡了,因为国内几个同样搞技术的同学都活得更富足,大家都笑他这种心理,当初留洋的所谓优越感受到了冲击。
$ v( E' `8 D5 k; z5 n3 Z$ t1 R, [- T% h
今早看了一个博文,是一个女人毅然带着全家移回中国,原因是美国一潭死水式的生活,不变动的足以看到尽头的人生和狭小的现实世界,她说“在这里住了多年后,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感觉内心却越来越焦虑,环顾四周,到处都是这样的人生,人人都是忙碌的笑脸,新闻里几乎没有除了美国以外的任何事情,而事实是大多数居民也压根不关心离家五里开外的事情,作为一个对土地和牛都没执念的人来说,我越来越觉得虚弱:我还没有看过这世界,但已经没有了明天。”而美国基础教育的反智倾向,也令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隐忧。) {2 Z8 Q$ A! b' H" e, Y+ F
. k) o2 }4 T+ i" } d& y& _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基础教育各阶段都有很多书目要读,分级式的阅读库,无穷无尽,并且不计入考试和学分范围,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读并认真读。
5 q1 J# c7 j! ]0 G+ h
0 \0 N( G& a2 S 我想说的是,电视里播放的总是对感官构成强烈冲击力的美国式,吃的,喝的,用的,以及各类电影。个体在观看的过程中被深深的淹没在各种感官的诱惑或快感里,让人激动、兴奋、害怕、刺激、想买或者想要。当节目结束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万一哪天突然有一个像《肖申克的救赎》这类有一定深度的片子,艾妈,这种激动和兴奋能持续几个月。我想,这种现象,也是与所谓的美国文化根底里的所谓反智倾向有关。. @" K' h9 P& B$ w, r5 N% T' {# G
8 s& M& ~' w: } F/ j) v& |$ H- E 再来谈生活节奏和社交,一般华裔都主要只跟华裔交往,虽然也有美国本土的朋友,但大都没有深交。或许是文化的隔膜,也许是其它原因,总之现实情况是这样。而生活节奏在一般城市里远没有国内快,很多地方都是按步就班地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程式里,许多公司里甚至还用国内以前那种大头电脑,大头电视,可以说是一种环保,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现代节奏里的保守。乐观一点的看,因为文化的隔膜问题,在美国永远看到的是别人微笑的脸,没有深入的思想交流,没有深刻的影响内心的友谊,也没有大的生活挑战。对于节奏的对比,我不太能说得清楚,但基本在美国呆一段时间再回国的话,都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被认为是 out了,有一种脱节感。5 A, Y8 T/ f x1 S8 P
7 C' l4 A: y2 N! V8 q! ]0 n 当然,在美国玩的地方很多,可玩的东西也多,但能聚在一起的朋友难找,人少,尤其山水,能够在一座山上遇到其他人并点点头,就很值得高兴,在沙滩上基本上一个人守一大片天空,甚至一大片海和天空只属于你一个人。在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走,或在小镇的街上走,几乎看不到人,只有夜晚亮起的灯光证明有人存在。那种感觉常令令我想起宫畸峻的《千与千寻》里千寻开头走进的那个无人之城。如果内心充满丰富的情感和想法,想要有人倾吐,那么,那个在国内可以轻易拣一个说的情况在这里变得艰难。你习惯偎依甚至无视的那些人气的温暖全没有了。当然,也可以去充实精神食粮,可在美国买书很贵,但所幸各处都有图书馆,借书方便。可对于英文不很好的人来说,比起母语理解,阅读这些也是一个障碍。
1 ~; Q5 [( F3 l! v! ?% e3 Q; A0 g$ O
我想对移民来说比较痛苦的还有,早上没有豆浆油条煎饼果子豆花馅饼皮蛋粥什么的,平常也买不到辣条、凉皮、酱香饼、芥末花生、小核桃和炒瓜子等等,活鱼活鸡没有,想吃五花肉也没有。平时觉得自然的东西,在这时通过嘴巴和胃的任性与空前的寡淡显得珍稀无比。
7 q Y( ~1 e9 j9 i: ^( y
+ p6 |8 ^2 N- I5 K! Y; |) g 上海刚刚发生的踩踏令人震惊伤痛,提醒政府机构应当加强某些细节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各种应急措施处理方案,以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但国内人气的温暖诱惑力,在国外基本没有。因为同一文化背景,生存背景,那种肩推手搡无需解释而来的肺腑相见的兴奋、激动、愤怒,都真实直接,生机勃勃,没有面具,无需绕脑回路。有些人想远离的地狱此时正是别人渴望的天堂,反之似乎也如此。; K8 i L# L0 S' {- P, S
' R+ M8 E: @) P* ^" q6 ?# ]0 a 对于想要相对安静富足生活的人来说,美国的确是天堂,什么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甚至可以直接坐在买来的一大堆在国外并不昂贵的名牌堆里自我陶醉了。但同时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填充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精神的荒芜感。如何在这个世界里,挣扎出一片自己的位置,并坚定的站在那里。
% P6 G8 p7 ^: c. w. T4 H$ v, i; ?3 j0 `5 x( N! J
心情差,想家,以上仅是或许偏颇的门户之见,写这篇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种孤独感,刘瑜有一篇文章,说起留学,她说“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其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罗场,或许远离会使失去的蒙上一种诗意,但不可否认,感觉最不好欺骗,怀乡,还是怀乡,这一关并不好过。有人漏夜下西洋,有人风雪还故乡,孰是孰非,自有短长,像那座婚姻之城,进去的,出来的,再进去,再出来,如人饮水。
4 n1 i, N5 n5 I
/ \5 d& Z/ ^& [* }4 Q4 L6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