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老师华府作协写作工坊授课:论写作三层次
华府作协2021-2022届工坊班第三堂课于2022年1月8日美东晚,如期在线上举行。今晚我们有幸邀请到定居纽约,人在北京的陈九老师第一次给工坊授课。十多位学员有远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州以及住在东岸大华府地区的都准时上线,期待这新年的大课。新年新气象,屋外白雪纷纷扬扬飘过,渐渐融化滋养大地。屋内天南地北云端聚会,师生互动兴高采烈。
还记得2017年4月8日下午,受华府两大文化精英组织华府华文作家协会和半杯清茶社共同邀请,旅美华裔著名作家陈九专程从纽约来到华府,由时任会长金庆松,副会长陈小青和社长强力主持,在波多马克活动中心给大家作了题为《语言在语言之上》的精彩演讲。陈九老师五十年代出生,成长于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学习国际事务和信息管理,曾任职于纽约市政府,凭借自身积累的文字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深刻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多年来还坚持从事华文文学创作,作品遍及海内外中文媒体。他京味十足的普通话,北京爷们的范儿,语言的犀利幽默给众多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拜读了陈九老师的《纽约第三只眼》,那是由董鼎山和其本人作序,以「装酷的美国」,「淡妆的纽约」和「漂泊的华人」三个主题,用84篇文章,对发生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大熔炉里身边人和事务的观察思考,用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丰富的人生阅历记录、展现并分享了一幅三维的美国社会百态画卷,确实值得我们后辈美籍华裔去关注,学习和发挥。
2021年八月和王志荣会长商量后,因工坊上课事宜,我就冒昧联系陈九老师。当时因有旅行计划,他稍微犹豫迟疑一下,即爽快答应。之后就有关上课大纲等细节一一和老师落实。《写作的三个层次》是陈九老师给本次工坊课定的主题:叙述层次,语言层次和人文情怀。同时他挑选出分别在过去五年2016-2021发表的五篇散文、短篇和中篇小说,让学员提前阅读,课上点评。
他说这也是他开始写作的过程。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文学的冲动,有一种过程要完成。因为家庭的原因,从小性格比较孤僻,但有一种很想表达自己的欲望。希望让人感受到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感觉的?比如说他对某一个人,对此人的感觉是什么,很喜欢或者不喜欢,他希望都能表达出来,能够让人知道,让他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现在回忆当初他为什么写作,最早就是感觉。可是光有表达,想要表达的感觉是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的。离写作与文学还有很长的距离。这又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契机,什么样的契机呢?他说几乎每个人都很想表达。写作有一种原创性,特别严格挑剔,无可奈何,是有意义的尝试。
那就是必须阅读。通过跟阅读约会来借鉴。不能遇到这样一个机会,表达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喜欢。只能就是说我很喜欢你,我很喜欢,我确实很喜欢。没有个性和普遍性,仅仅是一种一般的表达。我们希望这种表达成为作品,用严肃、美好、感情真挚的最高形式留存下来,分享给大家。文学表达的一般性是什么?诗歌是文学的灵魂,但不是一切,它太抽象,太概括。这种技术性的表达一定要通过大量阅读经典。如果不接触或者错过经典,可能你可以写,我也可以写,但是走得不会太远。一定要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人生阶段
他分享到自己在一所大学的环境里成长,家里都是读书人。当大人都去上班,小小年龄的他被锁在家中,他就在家里翻阅50年代60年代出的很多翻译作品,还有很多配有插图的文学作品,像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故事,通过插图,随着自己认字一点一点积累,越来越多阅读这些文字故事,逐渐养成好习惯,每天持续阅读的习惯。
陈九老师总结其个人成长经验:有一个特别大量阅读的阶段是15到25岁,差不多10年时间,那个期间是他阅读最多的时期,一般每年要读两三百本书。后遭遇文革,被安排到炊事班喂猪,喂猪看似很没面子很丢脸的活,可是后来当他回顾时发现,那似乎是上帝一步一步的安排,他不用参加连队的活动,大量的时间可用来读书,一本一本的读下来给了他非常大的储备。
怎么能记住?其实读书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记住,记住就是神,不是人了,但是我们积累的是文学感觉,记住了很多故事情节,语言特色、个性、节奏和语速。积累了更多的是作家的人文情怀,作家的感受,去感受一个人在一个历史变革,在社会当中的情景情感特色,这都是很好的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这种事务的积累是无形的。我们不仅仅读故事,学到知识,我们在积累人文情怀。所有的经典文学里,都有一条线,一条情感线,在故事当中埋藏着,对读者发出信号,影响着读者。我们看《三国》、《红楼梦》、《水浒传》可以感觉到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和情感特色。都是日积月累。
从阅读者到写作者
阅读者最终要开始动手写作,要大量创作,越写越敏感,越细腻。通过阅读启蒙文学智商,慢慢就要进入个人创作,发展文学感觉。通过创作,让自己丰富起来。阅读一切文字,营造丰富人生。写作是无需考虑目的和形式,只要有强烈的表达,就去尽兴。写作时会经历一种无序的被动状态,作品本身不够精练,文字体现赢弱,和预期有一个巨大差距,会产生困惑自卑,有一个漫长、孤独、压抑的过程。但不要放弃,「写作者什么都可相信,就是不要相信写作神话,要永远忽略这个神话。」在表达愿望和文学追求的道路上自我完善,提高素质,自我鼓励,文学风格和个性提炼的空间机会无数。他说这趟列车永远不会被挤满。好的作品其实跟灵感关系并不太大,跟经过漫长观察,深思熟虑,以及在某个契机找到叙事节点更为相关。「到一定阶段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一种文学人生,我们自己就成为文字的化身。我们行走,一切都进入我们的表达视野。离开表达,我们就会变得茫然,生活生命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纠结,甚至抑郁。」
对无序的事情叙述必须有序,叙述的基本功一定要有。千万做到自己看懂,别人也能看懂。展现,发表和分享要自觉遵从文字规律,文字叙述一定要流畅通顺。他提到世界上不存在专业作家,但有专业的读者。写作者有共性,自尊心比较脆弱,最怕拒绝自我完善。也就是陈老师提到的第一个叙述层次---作者起码要把意思说清了,言之有物,立意有据,条理通顺。
陈老师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层次---语言,如何把故事讲精彩,这是个问题。对事物的观察,习惯性的敏感,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文学的语言必须建立在一般语言之上。文学不是写教科书,学术论文,必须有个性,对文学载体的语言追求就成为一个问题。对事物和情感的体会之外,在语言本身和节奏感上就要通过观察和阅读下功夫。
陈老师提到他很喜欢宋词,薄薄的一册走到哪带到哪。借鉴宋词长短句文字,体会领悟、欣赏、推崇中文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达到自觉追求遣词造句,让读者更尽兴,读者有阅读组合,他们的体会和评价是综合性的。读者阅读的气口跟作者描写的气口是否吻合。作者以读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字组织特点,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不敏感的文字就很粗糙。深思熟虑,不是恣意张扬,进入自觉,自然就会影响文学作品。陈老师提到他的《昨晚,汤姆叔叔跟我告别》整篇结构就带有宋词的情感节奏,开头结尾的回旋式情感思想和时代,主人翁与汤姆叔叔的情感交流让学员去体会。
文学尽量减少对虚词的运用和重复。他说啰嗦重复是写作的最大敌人,而作者在保持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水到渠成,走出约束,按自己的个性,写作越来越自由。是否有勇气表达自己,敢于体现真实的自己,今后大家要体会面对这些问题。他说忠实于自己,坚持写,必将成为自己。他提到自己最大的特征是情绪写作,被情绪和情感牵引的写作。这方面他认为的大师有沉从文和汪曾祺,早期甚至模仿汪曾祺的写作。早期不怕去借鉴好的作家的方式。相信今后有无数机会去营造自己的风格,原创文学,最能体现文学个性。「开始我们可以写张三李四王五,最终是要写自己的,逃不掉,无需解释,我的文学作品就是我的。」
陈老师还提到如何处理方言的运用。这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塑造个性,也可影响文字的一般性。适度运用,把握到位,对故事的理解,文字塑造个性栩栩如生。他提到新年伊始发表在《天津文学》开篇之作,中篇小说《杜宗汉归案记》。全篇就是用天津话写的津味文学,表达童年对天津的情感怀念,当时社会情景,否则无法营造出人文、邻里、亲情和社会关系,唯此才可尽兴成功。他也提到老一辈作家,像莫言、贾平凹、老舍、矛盾、巴金等都没放弃对方言的运用,但运用方言有技巧性和把握需要境界,本事。文字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老师点到语言的音乐性,对提高写作质量的作用。尤其对写诗歌的人,中文的语言有五声,就有音乐性。因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
文学的终极追求
文学的终极追求到底是什么?最后,陈老师自然转入第三个层次---人文情怀。这才是写作最根本的。作者要有深厚的悲悯境界和慈悲胸怀,这就是文学良知,是文学最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面对自己的勇气,文学的批判性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是对作家综合素质的挑战。文学创作到了一定时期,就会浮现在面前,一切的艺术终极追求都超越艺术本身。几千年的中外文学创造所带来的社会变更,胜过三皇五帝,胜过英雄。追求的就是对文学良知的坚守,对善与恶的分辨,那种的巨大的人文慈悲情怀。闭上眼睛思考《悲惨世界》,是雨果对痛苦和迫害的巨大同情,体现人类博大的善良和仁爱,人类的忏悔。
写者要发现自己在写什么?要回答什么? 「文学追求这艘船,一定要抵达码头,才能走向彼岸。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这需要自我营造,巨大的真诚和勇气,我们需要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优秀与伟大的差距是什么?就是对终极情怀的追求。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体会包括道德层面。文学的价值离开这一层面,就非常有限。现代作品很多,看似繁荣,却很少出现伟大作品,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巨大利益虚荣诱惑。他认为作家要有自己的定力,审视,建树,要坚守和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作家可以不伟大,但要意识到,理解什么是伟大,用自己的敏锐去做自己的尝试。生活在瞬息万变,利益薰心,疫情肆掠,生命脆弱的时代,生活在现代社会,是否缺少18世界的人文浪漫精神情怀?未来还有多少人喜欢或从事文学?
有学员非常赏识写作就是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然后才能写作,就是一个原动力,有很多东西值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记下来。重点就陈九老师五篇作品展开互动提问。陈老师提到写《纽约有个田翠年》的动机,是对被侮辱被伤害者的巨大同情,整个故事充满爱、慈悲这样一种基调。写《想念我认识的李琛》的来龙去脉,他想表达人生当中美好时刻和情感,都是人生的财富,永远伴随着自己。他特别强调注释是化名,让世人无需去找此人,但又让世人知道这段感情,永远记得这段美好,这段美好一直鼓励,温馨和滋养着他。变成一个抽象符号,象征,至于人在哪儿已不重要了。
有学员和陈老师是同龄人,一边担心自己没有像老师那样经过一个文字的训练,一边庆幸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上了古诗词,已经创造出版了不少格律诗歌,但是在写散文的时候拓宽不了自己的境界,在设计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方面向陈九老师请教。陈九老师坦言相告,要坚持写,开始可以不要写太长,随心情去写,书写一千到一千两百字的随笔,不但易于发表,也可不断鼓励自己去写。因其哲学的背景,有无数素材可以挖掘,从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素材着手,写读书笔记。
有学员读到老师的作品,提到每篇文章的语言运用都不一样。请教陈老师根据人物塑造语言的技巧。提到自己想写一些人物故事,又担心被写者不高兴。陈老师开诚布公地解除学员的担忧顾虑。同时提到国内的人无法理解海外人的作品,同样,海外的人写的东西国内也不理解。因为生活状态跟价值观、文化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跟尼摩船长出海》就非常成功,这个作品是在国内会有共鸣,因此想跟老师探讨一下,作为一个海外作家作品在海内外怎样都能被接受的看法。老师答道:因为没有用真名,故事也做了很多修饰,情节杜撰处理,不要被具体细节记实所约束。小说要创造,要会编故事,用无限空间像神经病一样去编故事。老师提到海内外虽生活不同,但人性是一样的,文学追求故事中体现一般性的东西,体现人性善与恶。在写海外故事时,尽量运用中文元素,善于用中国角度来写西方的故事,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学员谈到因为大学时学英文,很喜欢写作,也很有表达的欲望,讲故事,但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一直很迷惑,既想与母国多年朋友分享故事,又认为某种程度上故事跟美国的读者更有一定的普遍性,想了解陈九老师作为一个写作人在运用两种语言方面的选择上有什么体会。他说,以创造最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原则。也提到自己最早也用英文写诗歌,后来体会到真正让他的文字尽兴、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最细腻的地方还是用中文,英文没有中文好,不能用语言来牺牲文学质量,因此选择用中文写作,写了愈发不可收拾。而最近老师提到开始考虑用英文写作,或者尝试把自己过去的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作品,让更多的英文读者来欣赏他的作品,跟他们互动。目前已经开始从事翻译一些散文,也发表在英文的媒体上。陈九老师还风趣笑呵呵地说,「将来江郎才尽之时,余生就来翻译自己的作品好了。」
还有的学员提到用中国人的心理写文章对大部分在美国已经住了很久,接受美国的教育,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英文的特色,而中文不太好的话,是否有可能性用中文来表达英文的幽默内涵,传达关键信息。陈老师完全肯定了可能性,可以通过做些解释注脚,完全不影响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用英文方言,或翻译来写中国故事。只要适度,从读者的角度,是否能读懂,文字的顺畅,可读性,只要做到不影响流畅性。
陈九老师开讲前非常谦虚,两小时讲课不打草稿滔滔不绝,课后欢迎大家大胆开放提问,最后一小时学员们纷纷与陈九老师问答互动。同时他还即兴为学员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再次强调语言诗意的节奏感,意境长短句来源于对宋词的理解,中文语言长期积累的结果。可谓首尾呼应!
最后王会长总结,虽然陈九老师上课前很客气,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很多写作人对他的讲课都会深有同感,收获着实很大,非常感谢陈九老师。连课间15分钟休息也省略了,陈九老师打造了目前为止华府工坊老师三小时上课不休息的记录。我也深受启发,课后伏案八个小时,将上课笔记整理归纳,写下这近6000字的报告,也算创了个人工坊报导的记录。
写作三层次,人生三境界,你们都悟道了吗?我们是否也应该设计一下自己未来的15年?
文字记录 高霞 2022年1月9日于马里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