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的形体演变 希望中文学校盖城校区中文教师:谭伟
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字体系中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现代汉字是由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以及商代甲骨文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历史上有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指的是从殷商遗址中发掘出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的一种方式。甲骨文起源于古代记事的象形性图画,多为象形字和会意字,笔画细瘦,代表着汉字的雏形。
清朝光绪25年左右,人们在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中发现了甲骨文。目前已发现了大约15万片甲骨,上面有4500多个单字,被识别破解的达1700多个。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作金文。金文始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周朝。
青铜器作为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而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所以“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而“钟鼎文”则是金文的别称。金文的笔体粗宽、点画圆浑,比甲骨文更为规范。
三、篆书
篆书,是象形性较强的字体,其笔画圆转可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称籀文或籀书,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是由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创。大纂的代表是籀文和石鼓文。石鼓文,因其被刻在形状像鼓的石头上而得名。石鼓文是石刻之祖,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
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大纂是指秦朝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籀文;而狭义的大篆,仅包括籀文和石鼓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秦丞相李斯根据大纂整理出了一种规范的字体,即小篆或秦篆。小篆比石鼓文更为简化,它的字体优美、疏密匀称、线条圆润流畅,其典型代表为泰山刻石。小篆不便于日常书写,因此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四、隶书
隶书,始于秦末,盛于汉魏南北朝。隶书源于对小篆的简化,在民间广为流传。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又称古隶,相传是由秦末的程邈所创。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隶的特点是,字形结构稳重匀称趋于扁平,笔画波折线条平直。隶书的最大功绩在于,它进一步强化了汉字的记号功能,削弱了汉字的象形特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隶书方折的笔画。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的书写更趋于规整,逐步演变成为具有“点、横、竖、撇、捺、钩、折”等线条化的“笔画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这一阶段的汉字,被称为古汉字;而从隶书到楷书、草书和行书这一阶段的汉字则被称为今汉字,故而许多学者认为隶书是古汉字和今汉字的分水岭。
五、楷书
楷书,又称作“真书”或“正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笔划清楚、书写简便,是通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书的特点是横平竖直、笔画结构精致严谨、字体方正,被称为“方块字”。相传楷书是由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钟繇所创,他被称作“楷圣”。
楷书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和赵孟兆页等。书法界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说。刘春霖是清朝末年的最后一位状元,被称为“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的小楷书法笔力清秀刚劲、娟秀端庄、字迹绝美,深受世人推崇。现代印刷的宋体、仿宋体、黑体等都属于楷书。楷书是目前官方和主流媒体乃至普遍民众广泛使用的字体。
六、草书
草书,由汉隶演变而来,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是一种书写便捷的字体。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盛行于东汉,今草源于东汉末,而狂草则产生于唐代。据传东汉书法家张芝是草书创始人,有“草圣”之称。草书界的名家有唐朝的张旭、怀素和宋代的米芾等。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流畅字形奔放,但不太容易辨认。
七、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行书出现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时期。东晋的“书圣”王羲之是行书的名家。行书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不足。 行书的笔画简洁流畅,清晰易认且实用。行书分行楷和行草。行书中楷书笔画多于草书的叫行楷,而草书笔画多于楷书的叫行草。行书是当今社会中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手写体。
八、现代汉字
现代汉字使用的书写体有:楷书、行书、草书和艺术体。最常使用的是楷书和行书,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之分。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而行书则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现代汉字被广泛地用于日常书写。常用的印刷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和黑体等。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古汉字和今汉字。甲骨文和金文被认为是早期汉字的雏形,隶书是古汉字和今汉字的分水岭。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普遍采用楷书,行书可用于日常书写,而草书则多用于书法艺术创作。
汉字的形体演变趋势是一个由繁难到简易,实用功能不断增强,且字的形体逐渐规范的长期渐变过程。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领略汉字的魅力,进一步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厚重历史和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