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的熟语 希望中文学校盖城校区中文教师:谭伟
熟语是汉语中的常用语言。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一些人,可能也并非十分清楚什么是汉语的熟语。本文将介绍与汉语熟语有关的知识。 熟语又称习语,是指传统上相沿习用的 固定短语。熟语 是一种独立的词汇单位,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不能按照通常的构词法来进行分析。熟语大多结构稳定意义完整、内容丰富形式精炼且应用广泛,例如,“刻舟求剑、泡蘑菇、瑞雪兆丰年”都是熟语。熟语包括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谚语和格言等。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约定俗成含义丰富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它的含义比词更丰富,但其语法功能却只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具有形式短小、风格庄重典雅和言简意赅的特点。成语多以四字格为主,例如,瓜田李下、对牛弹琴、胸有成竹。成语也有三字格和多字格的形式,例如,莫须有、此地无银三百两、树欲静而风不止。有的成语还可以由前后两部分所组成,中间用 逗号隔开,例如,“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能独立表达词义,富于故事性和哲理性,大多来自中国的神话寓言、民间传说、诗文典故和口头俗语等,例如,四面楚歌、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反映现代生活的成语有: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快好省。
成语大多有明确的出处和典故,在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常带有感情色彩,可以有褒贬和雅俗之分。例如,“侃侃而谈”含有褒义,而“夸夸其谈”则带有贬义。成语具有结构稳定性和意义整体性的特点,其字数、词序和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沿用古代传承下来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动拆开或插入其它成分。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能改成“城门失火,殃及塘鱼”,虽然后者也是一个词语,但它并不能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
惯用语,是指日常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具有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和口语色彩浓厚的特点。惯用语常用比喻或引申的方法来表示意义,它的实际含义往往难以简单地从字面上进行推断和理解。 惯用语大多为三字格结构,例如,磨洋工、穿小鞋、炒鱿鱼、碰钉子、敲竹杠、拍马屁、翘尾巴、和稀泥。多字格形式的惯用语也不少,例如,喝西北风、吃大锅饭、捅马蜂窝、唱对台戏、开空头支票。
与成语不同的是,惯用语大多可以被拆开,能在词之间插入其它成分。例如,在“炒”和“鱿鱼”之间可以插入“他”,变成“炒他鱿鱼”。惯用语多源自口语。有些惯用语是从某种行业的语言演变而来的,例如,“打游击”最初为军事用语,而“走过场”和“跑龙套”原本是戏剧用语。
歇后语,由类似于谜面和谜底的前后两部分所组成,是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固定用语。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以事物作为形象的比喻,像是谜面;而后半部分则是真实的意图所在,好似谜底。 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有间歇停顿,实际应用时常常不说出后半部分,让人猜测谜底,所以叫作歇后语。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一种短小风趣、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固定语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歇后语可分为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两大类。
喻意 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是个比喻,而后一部分则是对比喻的解释,例如,大海捞针 --- 无处寻、猪八戒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谐音 歇后语,其后一部分利用相同的发音来表示整个歇后语的实际意义,例如,外甥打灯笼 --- 照舅(旧)、韭菜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歇后语是源自于民间大众的口语。在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恰当地使用歇后语,能产生形象生动、诙谐风趣的效果。歇后语不宜在庄重正式的场合下使用,以避免给人留下油滑、不严肃的感觉。
四、谚语
谚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大众口语中通俗精练且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句子长短多不固定。谚语生动形象且富含深意,常常能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谚语大多通俗易懂,具有鲜明浓厚的口语色彩。谚语的概括性强,多以句子的形式出现,通常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谚语常把深刻的哲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富有知识性、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五、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性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句,是具有劝导启迪和教育意义的精练话语。格言大多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就是力量”、“事实胜于雄辩”。
总之,熟语具有组成成分和格式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应用的现成性等特点。熟语是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常能启发思维,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熟语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日常对话交流中,适当地使用熟语能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