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洛城校区成人双语班里故事多
希望中文学校洛城校区2014年春季学期开设了成人双语中文会话班,学生大多是本校学生家长,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文程度各有不同。但大家都愿意从头开始学习中文,一方面迎合汉语热的大潮流,另一方面又能跟修习中文课的孩子们保持相同进度,体会孩子们学外语的欢乐与痛苦。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课堂上大家边学习边探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学习语言之外,大家又结识了其他跟自己背景相似的同学,交流起来格外有认同感。 王女士从小在科罗拉多长大,父母来自台湾。她上小学中学时美国各地还没有中文学校,那时连亚洲杂货店都很少。她记得小时候祖父母远隔重洋从台湾寄来包裹,因时日太久,年糕都生了一层霉,父亲小心地把外面发霉的年糕切去,剩下的好的部分由母亲裹了面,油炸了给全家解馋。虽然大学时她选修过中文,因多年不用,常常是提笔忘字。王女士的丈夫家族大约1820年代就来到美国,六七代下来,除了长得像中国人,家里生活习惯无一显示华裔文化影响。两人是大学同学,现有三个子女,其中年龄大的两个都在洛城校区上学。王女士一家在瑞士生活五年后,最近刚刚回到华盛顿地区居住,在政府部门任职。他们夫妇在瑞士期间接触过不少外交官,发现他们至少掌握两门流利的外语,在工作晋升中占稳优势,这也激发了他们自己以及鼓励孩子学习语言的动力。 于女士祖籍广东,除了在很小的时候跟祖父母学过一点广东话,中文的底子一点也没有。她学起中文来,跟地道的“老外”一样,学起汉语拼音和四声调,一样是诘屈聱牙。但她学的很认真,也经常提问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把“福”字倒着帖,为什么新年期间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为什么筷子不能插在米饭里等等。老师解释后,她恍然大悟:原来儿时家中长辈的一些做法是沿袭了中国的古老传统。 司提芬妮是美国人,丈夫是华裔。因女儿在双语班学中文,她也注册了成人双语班,与女儿“同甘共苦”学中文。毕竟女儿有一半的血统是华裔,应该学习中文。既然一家有一半的人口都学和说中文,斯提芬妮也“不甘落后”。斯提芬妮开玩笑地说,现在她说起汉语,她丈夫一点儿都听不懂。但给他看中文课本,他也看不明白,因为她丈夫以前学的是繁体中文,所以他一点儿忙都帮不上。看来斯提芬妮要想学好中文,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刚入学的刘大象同学一来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人高马大的“老外”,用起中国妻子的姓氏一点也没有心理负担。“大象”是妻子给起的名字。他是来自荷兰的科学家,大学期间学过几年中文,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好在有基础,相信不久就可以迎头赶上。 双语班里故事多,从一些同学的经历中,我们能对华人在美国的历史管窥见豹。读者若有类似他们几个经历的亲朋好友,也请邀请他们加入洛城校区的双语课堂。 希望中文学校洛城校区现在部分文体兴趣课仍可注册报名。许惠珍老师的手工课,经常根据不同的节日,教大家学习做装饰品。学生们做的双鱼中国结、虾结、玫瑰花项链、软陶首饰等,令人耳目一新。其他文体课如围棋课、国际象棋课、小提琴课、篮球课、瑜伽课、棕巴课、儿童舞蹈以及绘画课等等,也欢迎大家随时注册参加。 希望中文学校洛城校区地址:Walter Johnson HighSchool,6400 Rock Spring Dr,Bethesda, MD 20814 学校上课时间周日下午:中文课1:30-3:30;副课3:3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