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难融入美国留学生活? 语言文化心理巨大落差下的距离
: O8 D6 c3 v% [
3 r. |! V; A; X- \, R! y" I 0 Q; c( o9 w# s& T- }4 L
% ?6 T% ^" X% p5 D
这是一个真实的留学生故事。年前,他揣着1900美元,带着两个行李箱,转了几次飞机,来到美国雪城,在雪城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原以为纽约州有“大苹果”纽约城,既然雪城也在纽约州,应该不会和上海有多大差别。来了却发现,需要适应的地方极多。. C1 A7 s/ d* \) I+ H+ t {* T
# X1 H7 P& d* p: n7 N" O例如,他在美国的信用记录为零,申请信用卡屡次被拒。 交通更是大问题。雪城的公交车不是几分钟一班,而是要拿着一张时刻表,在雪地里等着。考驾照,他第三次才通过。 他从一个退休飞行员手里买下了第一辆车,这几乎用去了当时积蓄的一半(800美元),几个星期后,车的变速器坏掉,维修的报价为1500元,比原价还贵,他只好放弃。再后来,家人来雪城与他团聚,而此地著名的“湖泊效应”暴风暴差不多也开始了。​
" |, T4 d+ F# T' i
* q- P8 G. O2 S. y5 `. x从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个城市常为几英尺的积雪覆盖,他们挤在一个阁楼改造的小房子里,无处可走,郁闷看得见。 除了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之外,学习上也有些没想到的问题。听课的时候,过了颇一段时间,才适应了老师的说话方式。而他在国内的专业还是英语。​# z K8 {% c9 h T# T
5 W2 q# N. A3 i! p. S% k
事实上,刚来的时候犯的极低级错误都有。他去最为容易点餐的地方——麦当劳。点完服务员问了一句话,似乎是要不要“赶上”他点的薯条(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 他正在纳闷这算哪门子美式幽默,服务员却摇了摇头,递给我几包小小的番茄酱。​
- O: n1 G, G% H3 m0 ^9 a7 U( P- }- f
一看包装,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她说的是ketchup(番茄酱)——在他的中式英语思维里,还以为番茄酱叫tomato sauce。​
' p* O- x' y: v: d8 n! v
0 M |$ n# r O( f, i% p这类留学经历,这个留学生的伊朗老师也有过。刚到美国,他进了餐馆,连怎么点菜都不知道。去餐馆时,他闭上眼睛,让叉子倒在哪里,他就点哪个菜。受早年经历影响,这位教授极力主张学校“国际化”,改造其课程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也让本土学生得益。学校对此倡议不冷不热。​; Y1 l! V' ~2 O' r& V7 L
" i0 T4 {! t# m" Q
3 B6 Y+ G0 z8 {' x7 ]
​
$ c* y: {7 y/ o* _$ L
/ U/ W8 j; K+ m" `. |1 u心理:新留学生挑战大 多被视为异类​, R ?# v& G# S- w8 x, H, Q
( O9 A( w/ F' g* V8 ?/ m3 _
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调整并不容易,但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为密集的关注。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各国向中国留学生打开了闸门。​" A E+ C* x R# ^ a) l' V* {6 {
+ M( q* U8 C4 {" s- s$ Y. V
在美国,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由于中国学生对于美国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也随之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也亲眼见证了一些中国留学生遇到的挫败。$ N( J5 Y, b. c# [5 j/ t# X
/ S& I6 R/ ?$ }# k
和老留学生不同,新一代留学生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起码也是收入尚可的中产家庭。老留学生自费留学,读研究生的居多,靠奖学金生活的比例不小。​# Z, a* Z4 |# n3 I- j
. y- ~, o$ Q( n- F% P6 v0 B/ }新的留学生,有不少从本科甚至私立高中开始读,学校很少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学生的学费也成了各校可观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学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为美国财务负担的可疑分子,在签证中被一再刁难。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优质客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拉动本地经济——一些中国学生来美国后,有实力立即购买新车。
) f9 P0 @: i( `5 o$ [7 C7 |​
) s b+ P0 O4 I, I' ^( s# h/ v2 E& r! k$ \6 I% x! Y
然而,解决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后,今天的学生面临不同的调整和适应问题。让这些新一代留学生沮丧的是,他们被视为“异类”,和所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D5 l- @( O8 H, F# N
( K$ F" o, {) x3 J3 C
老一代留学生人数少、较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动力更加强大。而今天的留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一个庞大的老乡团作为后援,所以反而较难跨出心理的“舒适地带”,去更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熟悉美国课堂。​
, l& j: H5 }) b: T% e1 @' Z- a$ W0 k* P: M4 |
/ f& }" ?% L' S
​
, q9 W% Z$ y3 u! p+ P
( c8 }9 V( a9 r! H& D( F1 j
扎堆现象:不爱交流 可以避开华人教授​
. S1 Y* B+ Z# z4 I% S& Z' j* [- t* F! r6 P
留学生扎堆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个现象在其他国家留学生的群体里也不少见。例如位于密歇根州东兰辛市的密歇根州立大学(MSU)中国留学生人数上的增加,给该校的课堂、校园,及当地社区都带来很大的变化。6 m/ s( B; m! g! \
' u7 c9 [. @& b
现在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反而成为了留学生融入的障碍。一些美国同学在接受访问时说,他们印象中的中国学生都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这似乎成为了大家对中国留学生的一种刻板印象。​
2 j+ x+ F2 J) @ R# f. K @* r2 L% G- ?
刘建志说,留学生们只聚集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就会为他们融入带来困难。他说,学生们需要意识到既然努力来到这里就需要适当拓展一下自己的舒适区,拓展自己的网络,多与本地学生交流才能融入美国的生活。
! j$ E# e4 g% {$ i7 j3 i# h​
! Q( W6 b0 {$ N3 C q( A
8 @: s9 O5 {2 b- k然而,中国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毕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触起来更为容易。扎堆使得学生忽略学校合理提供的资源,而自己找“同乡”想办法。这种做法貌似有效,却属欲速则不达之举。 另外,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留学生在刚开始时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n b/ p A( ~3 e& O0 a
3 N( l- t, s3 U, p7 ~) g除了留学生族裔多样化意外,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教授在学校任职,但是学生们却并不会因为都来自中国,就选择华人教授的课,反而会因为某些原因刻意避开。 MSU工程学院院长助理伊迪马说,学校尝试让国际学生们多与本土学生交流,让他们参加学生组织,一开始可能让一些学生感到不舒服,但是这实际上是值得的。​2 }: t$ H- e% Q- s3 h7 M! C
9 b, M* K# Q% P4 L0 x5 m
她说,她看到越来越多学生想要留在美国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经验,想要旅游,交更多朋友。沃尔夫也指出, 因为在美国校园中有更多是团队工作,需要团队一起想出主意和解决办法,根据他的观察,那些做出努力与本地学生进行更多交流的国际留学生在学业上才会发展得更好。​
" J2 `+ {% ~$ ? S' u& l7 t6 o0 i( Q& d9 _
+ n3 O- }0 e: C! q" x3 ?. d2 {% B​
: n5 L5 _* a0 k, T! L! c; h& b, l
5 X: a% H" c- b4 T
课堂表现:过于安静 学习方式被动化​
: T9 v# q* N' l& Q
, ?$ k, l" G. {5 wMSU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去年聘请的国际学生顾问刘建志(Charles Liu)是一位会说普通话的顾问,他主要工作是来帮助学生们在MSU的学习。刘建志说,根据调查,本科新生在学习文化方面有更大差距,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美国的学习文化,还要学习MSU的学习文化,因此是多层次的。​
! A8 o; C* [3 W, o: ]$ @( P
/ k- a" _8 g* J$ T+ V2 Z+ x3 D& PMSU本科生学习副院长沃尔夫(Thomas Wolff)说,通常在美国大学课堂上会有很多小组项目,一般有4到5个人在一起做项目,同时在美国课堂每个星期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像大部分国家的教育只有在学期末才有考试,所以学生们很不适应。​
0 {9 L) Z, P6 a) Z$ m3 q( N+ B' g
% F( ?% @/ R" G, s7 [$ l他指出,这需要国内和国际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越早进行越好,现在这仍然是一个问题,但大家在在努力解决。
# \: o) N5 A6 D/ F3 h2 x% O1 J8 D r$ ?7 b
刘建志也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国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们通过记忆学习,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记忆。美国学生们希望获得创业式的经验,通过体验和阅读来学习,而且敢于冒险不怕犯错。​5 K" p: D! I1 X4 ]% s/ D Z
9 J/ I, H! I& u2 f# c" [$ j同时在美国学习是通过一个网络,学生们通过组成一个团队来进行自我帮助。10岁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的刘建志说,当他在台湾他只知道要赶快做功课,做好之后可以出去玩,但是来到美国之后,家长帮助他和一群朋友一起学习。# T I; E1 |5 z
​
# K8 M- e8 |" C% \" c& U# S! {# q" l: ]
除了学习方式之外,中国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害羞、安静,很难适应美国课堂主动发问的环境。沃尔夫说,有的时候问留学生问题,但他们没有准备,一些中国留学生上了课,但是因为他们非常安静而且躲在角落,大家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7 v2 s' s: S; ?! J. { n4 O: ]& f* I: \
他说,学生们必须要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文化,因为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要接受包括交通、食物等一切与这个国家文化相关的东西,这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人们做事方式非常不一样,但学生必须适应。​& h; N5 C" Q# ~
' H8 c/ U! \/ s. D- r
% Q; P# S9 p, h5 }4 o: m( u) e
​
4 v# u8 f) t1 ~. S' u% D
0 ], m2 b, {4 t1 f美方一味扩招 导致学校学生互不适应​/ z* y; K0 N1 Q
2 B$ ]& G5 M# B* F/ s2 a这种不适应问题,学校有责任,比如一味对中国“扩招”,而不去让校园的资源和课程更为国际化。​
; u0 k* C/ w) ^- R: z8 p( B% o' u: q1 a6 f. q
到了美国后,很多留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适应被视作这些留学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还有国外学生,虽然美国众多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比例普遍出现增长。一些作业和要求带着某些针对本土学生的假设,留学生听了一头雾水。​
% W7 U# t: Z+ a$ h+ J- |3 g1 N: a5 a x
比如,有的教授以为学生都知道学科所用的美国心理学会(APA)或现代语言学会(MLA)的学术文献规范。很多留学生因引用不当,被视为作弊。美国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课堂教学和测试方法,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可能知之甚少。​! E M k* @! x' o7 ~
3 q, o$ P9 g3 M9 m; u% ~2 F
有美国教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学生倾向于“集体式思考”,因而能适应学校的团队作业。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过去作业多为单打独斗,很少有协作式的作业。​* i7 {( ~# d( p' q
. v% R' H) O0 G" Q
4 `) Y, o7 }. t3 b7 M A​
' q. D! L% q, v8 r
( P9 D. F% Y8 X2 B8 C解决方法:依靠校方不现实 适应环境是根本​
+ _& n3 H2 d( k) x7 [/ J$ `
" O; \9 u; t; q不少大学鉴于留学生数目逐年提升的实际情况,开始做针对性的工作。​" U A: y* S& C2 v1 {0 ~
- r; g4 ~% Z( i; a0 Z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办公室主任布瑞格斯(Peter Briggs)说,为了适应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的现状,校方将新生指导课程设定为必修课,这样希望新来的中国留学生能更好地获得相应的信息,同时校方还从2013年4月开始设置了一个教职员工发展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职员工对中国留新生人数激增所带来的问题进行特别的讨论,其中产生了很多很好的课堂教学的想法。​
& O' T5 Y4 g3 m+ }' b+ T$ C( b* k% e* s8 r L; e) h
针对中国留学生增加带来的一些挑战,布瑞格斯说,其中包括课堂的问题,尤其是第一年进入学校的新生,校方正在尝试为国际学生创造更多实验性的教学机会,其中包括实习、服务性学习以及建立其它社区关系。​
. e! E9 I* N0 u4 n8 E @5 Y2 ~8 R: O$ f$ @5 G
他指出,校方愿意做出更多努力来让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学生团体更加融入社区,并为国际学生提供有关医疗系统、保险等通常情况容易让国际学生感到困惑的信息。布瑞格斯说:“我们在与社区的成员一起努力发展全球兰辛,创造一个更加国际性的友好社区。”​
/ ]: F9 U$ t& D+ O) g+ H( r; W+ X
% g; D6 H' \" b0 G- ] V完全指望老师来适应学生,或是都指望留学生办的“组织安排”来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大现实。从留学生离校前的访谈上看,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过去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教授无从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国学生可能适应标准化考试,而我们学校一个来自埃及的学生,遇到标准化测试,见一个题目下面有ABCD四个选项,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觉得无从下手。​
3 E: J2 I: Z- L9 Z( I
2 ^- _ u, Q e1 I6 q* ^: v更为关键的适应办法,是学生应该自己做足功课,去适应新环境。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来,英语能说得没有口音,学业上有所成,且结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刻意接触、深入本地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而且他们情商颇高,不因一点点困难就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留学生每一届都有,所以不可笼统地放大留学生面临的“融入”问题。. C# d/ S1 D- \2 M7 Z- Z4 S
+ Y, _, b1 R# x# i0 t- y: \4 z文章,图片来源:互联网
" u: t) W1 E$ `) F%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