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孩子的课外活动
欧阳峰
开学伊始,是学生们计划一年的课外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刚进高中的学生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编辑部和各种团队,肯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与上课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重要。课程是“标准化”的,而课外活动却是可以量身定做的。通过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同一个学校系统能培养出各具才艺的学生,早就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与大家分享一些初中,高中学生安排课外活动的经验和感想。
为什么要参加课外活动呢?在我看来,其中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目的是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领导能力,为申请大学加分。其实大学录取过程是个黑箱。哪些课外活动能够加多少分,大家只能猜测。通常认为,课外活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作贡献。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学生必须有全国一级的水平才算数。另一个作用是作为人格的一部分,反映个人的能力。从这方面说,就需要在自述,推荐信等材料中反映自己课外活动的努力和成绩,与其它方面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不管追求哪个“加分机制”,其实都要求课外活动与本人的热忱相配。如果课外活动没有热忱作基础,就很难达到全国一级的水准。就算达到了,比起所花的努力来恐怕也是得不偿失。同时缺乏热忱的话,录取官从自述等材料中也看得出来。那就成了蛇足了。所以,没有绝对的“升学神器”课外活动。一切都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
第二类目的是学习很多知识和才能,或者锻炼性格品质。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么就是“重在参与”,取得什么成绩不是那么重要。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这类课外活动又可以分成几个亚类。有的学习与课堂内容不相干的才艺,如计算机编程,下棋,音乐等,有的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深化某些知识,如参加学科竞赛,也有的应用课堂知识做研究项目。除了学术与才艺之外,参加体育运动和公益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爱心。
第三类是扩展社交圈子。亚裔孩子往往爱学习,守纪律,在很多人眼里是“书呆子”形象。在有些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孤立,缺少知音。而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对自我认同和相互激励都有很大好处。我在中文学校教数学竞赛课,就看到很多不同学校的孩子因为对数学的共同兴趣而成为莫逆之交。其它活动如下棋,计算机队等也是亚裔孩子发展友谊的好地方。如果是这个目的,也许跨出学校的空间,参加更大范围的组织如夏令营,网上课程等会更加有效。
当然,我们可以同时有不同的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同一个活动也可以满足多个目的。但不管怎样,只有目的明确了,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才能决定自己参与的程度(是要达到最好,还是尽自己能力,还是玩玩就好)。
实现了“知己”,接下来就是“知彼”,也就是了解课外活动的各种机会了。下面就我自己非常有限的经验和知识开个头,请大家补充。
最普通的课外活动就是学校的各种俱乐部和团队了。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这样的组织。在新生入校的介绍时,他们都会来做广告,拉人。孩子们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当然,也可以向老生打听各种组织的情况。对亚裔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学术性的俱乐部,如数学队,科学队,机器人队等。除了这些理科的,还有文科的辩论队,模拟联合国俱乐部,商业和经济俱乐部等。这些组织都会定期参加地区,州或全国的比赛。那里往往聚集了兴趣相投的同学,而且通过校外比赛更能扩大交友面。当然,选择这些俱乐部不能光看名称。指导老师和队里的文化对于学生的体验和可能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孩子需要仔细考察才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组织。喜欢写文章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加入校报编辑组。那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锻炼机会,因为能够得到对于自己作品的反馈,也有机会编辑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校报总编辑”是个含金量不小的“领导才能”展现机会。当然肯定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做到总编辑。但如果能扎实,认真地完成每次任务,机会还是不小的,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其它俱乐部的领导职位也是一样。虽然想做的人很多,但兢兢业业,能被大家信任的寥寥无几。
除了学术性俱乐部外,学校里还有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团队。这些活动也绝不是浪费时间。除了发展才艺,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热忱外,这些活动也很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团队精神。例如“军乐队” Marching Band,是为学校球队助威的团队,在比赛前和中场休息时出来表演。除了随队表演外,军乐队还要在室外进行大量的排练。每星期都要花上十多个小时,而且要耐受寒暑风雨。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老师和团队的支持下都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经历对于咱们那些温室中的花朵还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团队往往很有“家庭”的气氛,因为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几年下来,也能结成很深厚的友谊。
另一大类课外活动就是夏令营了。夏令营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亚裔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有学术性夏令营,音乐夏令营等。学术性夏令营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霍普金斯大学的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 (CTY)办的夏令营了。它在全国有很多地点,每个夏天有两期。夏令营中提供学校课程的加速版,以及一些学校所没有的课程。据我所知,一般不能以这些课程抵学校的学分。但有些学校允许用夏令营中的有关课程来满足预修课要求(pre-requisite)。如果有此想法,最好先与学校辅导员沟通好,再报名夏令营。CTY有住宿和走读两种。如果孩子年龄小,营地又在附近,可以选择走读。CTY可能是最早举办这类夏令营的。但现在已经相当商业化了。同类的夏令营现在也不少,但我不太熟悉具体情况。CTY的入营门槛很低,但要求学生参加一个标准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还有一些帮助孩子准备竞赛的夏令营。我比较熟悉的是数学方面的,有Awesome Math, Idea Math, Math Camp (by Areteem Institute) 等。通常这些夏令营都有自己的测试题,让学生网上下载后做好交过去。这些题目比课堂里的难很多。学生做不到底也没关系,思路好就行。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推荐信,学生自述等,和申请大学同一个路子。当然最高大上的是Canada/USA Mathcamp。那是数学奥林匹克队员的摇篮,当然进入门槛也很高。我觉得,孩子到了这种夏令营,能学多少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知道“天外有天”,不会因为在学校中称霸就沾沾自喜。在这些夏令营中,往往还能结交不少真正喜欢数学的朋友。这些人虽然分布全国,但在大学和以后的工作中往往又走到了同一个圈子中。另外,还有个Rutgers Young Scholars Program (YSP),是NSF与NSA资助的,搞了好几十年了。它主要是讲授离散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应用。与数学竞赛没有多大关系,但对于提升孩子的数学兴趣还是挺有效的。当然,以上讲的是数学方面的。除此之外,科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文科的类似夏令营也越来越多了。
如果想用夏令营为大学申请加分的话,要注意不同的夏令营的“含金量”是很不一样的。我的简单法则是:价格越低的,含金量越高。“档次”最高夏令营是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 (RSI)。它每年六个星期,在MIT校园里举办。学生跟着MIT和哈佛的教授做研究。能进这个夏令营,进MIT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夏令营靠捐助运行,对学生是完全免费的。类似级别的还有几个,但我不是很了解。上面说到的YSP是部分接受资助的,价格也比较低。至于完全商业化的,含金量就不高了。在那些夏令营里,进入门槛高的相对好一些。CTY这样的基本对申请大学没有帮助(当然如果能学到东西的话还是值得去的)。当然,虽然不能当成资本,但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可以在自述中反映出来,作为学生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夏令营是在名校的校园办的,有的还以该校命名。但其实是别的组织借他们的地方,和学校本身没有关系(最多组织一次招生信息发布啥的)。所以不要以为参加在某校的夏令营就对将来申请该校有好处。
除了夏令营以外,学期中也可以进行补充性的学术活动,如网上课程,当地的辅导班等。网上数学课中,Art of Problem Solving是比较流行的。那里有个爱数学的孩子的群体,也是社交的好地方。但一般说来,孩子(特别在高中)课程已经很忙,再进行额外学习的可能性比较小。
另一类课外活动是实习,也就是到研究单位做一些项目。如果能取得一些成果当然最好,否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很多政府实验室和大学都愿意接受中学生实习,但需要自己去联系。有兴趣的可以去访问有关单位的网页看他们有没有统一安排计划。也可以与科学家,教授直接联系,看他们是否愿意指导。联系实习这件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广开思路,成功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实习可以作为暑期活动,也可以在平时坚持做。有些学区(特别是政府研究机构多的地区)有专门的课程或项目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值得好好利用。绝大多数的实习是不给钱的,有的可以算义工的钟点。但政府研究所中也有很少的付薪实习机会(对十六岁以上学生)。在大学申请中,付薪岗位的含金量会高不少。
还有就是公益活动。对亚裔孩子来说,比较有吸引力的是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这方面的例子有:为低年级同学提供学业辅导,组织小乐队去老人中心表演等。去年我的数学课有一位中学生当义工助教。他的知识和热情让我的课增色不少。通过一定训练后参加当地医疗救护队的工作也很不错。但如果当地没有这样的机制的话,可能需要家长帮助开个头,说服有关方面接受中学生。要注意的是,有些公益组织名称虽然好听(如某某honors society),但实际上就是刷小时数,不做多少实事。这种公益就没多大意思了。
即使是“纯公益”的活动,也有很多展示领导才能的机会。人们有种心理:自己不清楚怎么做的事,就觉得更加高大上。有些活动像跑马拉松,当足球队队长等,虽然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但大家都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而另一些活动如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慈善组织,说服某大公司支持一个事业等,其实要花的努力并不见得更多,但因为大家没有概念怎么才能做,就更加仰慕。在公益活动中,发展自己独特举措的机会是很多的。当然,要做成这样的事,除了花力气外还要动很多脑筋,承受很多失败。这就必须要有热忱支撑着。如果光是为了简历光鲜,那就很可能半途而废了。有些地方流行父母出手帮着做公益,成绩算在孩子头上。我个人不赞成这样的做法。首先,美国长大的孩子都很诚实的,这种做法对他们的影响不好。其次,如果这些活动是家长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热忱所在,对申请大学也不见得有帮助。
以上是我比较熟悉的几类课外活动,说起来难免挂一漏万,算是开个头吧,希望大家补充。不管参加那些课外活动,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外活动必须与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目标结合起来,不要追风,赶潮流。这个应该是很明显的,不必多说了。其次,我不赞成重复课堂学习的课外补习。要想提高成绩的话,与其花时间学两遍,还不如学一遍时多花点功夫。而且学两遍容易养成课堂里不专心的习惯(因为已经学过了),对以后进一步深造不利。要是学有余力,可以学一些课堂里不教的东西,如机器人,博弈论,离散数学等。对于有兴趣,有实力的孩子,我觉得参加学术竞赛是个不错的活动。要想进一流大学,光在自己中学成绩优秀是不够的,需要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而学术竞赛就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途径。还有,不少父母担心课外活动占用太多时间,影响课程成绩。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毕竟课程还是第一位的,要注意好平衡。但是另一方面,我的经验是:孩子能花在一件事上的时间还受其兴趣和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有很多空闲时间,他也不见得会在课程上花更多功夫。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课外活动上加点码,不但不会影响课程,反而能训练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让他更有“后劲”。
另一点要说的是:很多时候做什么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就拿学音乐来说吧。亚裔孩子学乐器的很多,很多人也花很多时间练习,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其实除非达到全国,世界水准,会乐器对申请大学并没有太大帮助,对学习学术课程也没有直接关系。但据我观察,音乐上成绩好的孩子,读书都同样优秀,而且读大学的结果都不错。这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有“把事情做好”的精神。当然,课外活动必须是孩子有兴趣的事。但即使有兴趣的事,也不是每个部分都是有趣的。其中必然有很多枯燥和困难的东西。这是孩子需要理解的生活现实。
说到这里,值得向大家推荐一个项目:国会奖章(Congressional Award)。它是一个由美国国会1979年建立的奖项,鼓励青少年自我挑战,服务社会。参加者自己制定义工,个人成长,健身,探索等方面的目标,只要花了足够的时间,就能得奖。这个听起来容易,但真要做到的人却不多。我觉得这种与自己竞赛的做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态,而且借助国会奖章计划可以对自己的课外活动有个全局性的安排,值得参加。
最后要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活动中父母的参与非常重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或困惑时,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引导。有些父母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只要肯花钱,就能把孩子交给别人去管,去教。但这种做法其实给孩子传递了不太好的信息,让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想着怎样把事情推出去。其实,和孩子一起学,一起克服难关,是一个非常有回报的经历。而且这也能建立起父母和孩子间坚强的纽带,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再说了,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和更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管花多少钱,都不如自己做来得好。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时间非常有限,一共就是八个学期,三个夏天。这其中需要一个统筹的安排。而且还要与课程学习配合,保证在开始某个活动时已经有了需要的知识。这时候,父母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是非常宝贵的。
以上是我自己关于课外活动的一些有限的经验,供大家参考。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有助于这方面的讨论,让我向大家学习更多。
文章来源:HCPSS家长群 微信讲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