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华裔二代爱恨交织学中文 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 [1 _) p2 ?. L8 v: q- U, y. ~) e! b/ V4 n0 F
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扩大,移居北美的华人数量
9 \6 k, u [/ R1 l2 f5 |, T8 l激增,中文教育的心理期待、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也逐步提升。
+ ]$ b \. y- L; a* Z8 Z* d) e+ F6 k8 |1 O* B
每到周末,下面一幕就会发生在众多的北美华人家庭中。12点45分,妈妈在楼下大声叫
' l2 P+ G# ?' \6 d道:“准备去中文学校了。”“知道了”,七岁的Larry不耐烦地回答,眼里仍盯着计
u& Y9 I7 `* P- K算机荧屏,继续玩着游戏。15分钟后,妈妈看着没有声息,只好冲上二楼,命令着:“1 X+ I0 t" v- |) L% j$ O
马上关机,不然我们就要迟到了。”望着妈妈一脸严肃,Larry只好乖乖地关机,背上
) X+ b( ^0 p- b' ?) E: K Y/ N书包去中文学校。
! x7 w+ t) [3 X3 o3 m& F( x7 S* h( A7 M/ Z$ T
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扩大,移居北美的华人数量激增,中
! C+ b1 v; e6 T文教育的心理期待、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也逐步提升。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一到周末- \: e# c$ c" |. [7 T
,华人父母连劝带哄,把小孩送到附近的中文学校,希望他们能学习到一点中文,使他0 ^% R/ C0 s4 l% x$ F0 `
们心中认同的“中华文化”能够承传下去。
) W+ v7 v/ }. Q. C; g, Q. Y' w& P$ R. V/ o7 R& z4 S4 ]
北美主流社会日益关注和理解中文教育。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反对种族4 {( _! a/ i( x5 d! r, o% w" f& S* F: g
歧视和奉行多元文化,已成为时代主流。中文学校与华文教育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 ]6 G# c: w+ Q/ K" F0 u4 \日渐提升。SAT中文考试,AP中文课程的设置,及众多高中、大学开设中文课程,都有, B, y" c0 A: W! B* N& [2 m
助于中文学校与中文教育的发展。而且,中文学校发展到各中产级级的小区,教育对象
5 z6 i2 r( j& t7 P- l R也日渐多元化。- s( r' m0 W: Z- R% x/ W W" p
+ F: W3 z( j' u; {由于掌握双语可增强判断能力,更易找到工作,不少美国家庭也送子女来中文学校学习% y) T' y5 u) d/ P+ B8 \* [ w
。这就需要中文学校的管理、师资、教材及教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中文教育
9 B" r/ s4 H' [. z* q也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否一定要强求华二代从小开始,中学大学开始学有所成的大有
2 C5 r: C% h+ Q& D# R: b人在。因此,学中文,没有起跑线,不用赶,有兴趣才能学得好。& X, i9 r$ G3 A
: U0 F ]2 W) l( G
中文教材 离开现实太远
3 y* z9 z7 E' v3 U- K l# i% _8 z$ x: ~* I/ \
美国中文教育和中文学校开始于1880年代排华和种族隔离时期。第一所中文学校成立于/ p) z+ ?& O* H& X( _1 s, C& k6 r. i0 h
1884年旧金山唐人街。随后美国几个较大的唐人街,如纽约、芝加哥等,都开设中文学
. z8 n" B* S. e2 I3 |, Q/ c校。当时,华人后代被排斥于公立学校之外,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的教育、成长和
9 Y; M+ T( ]# M. w+ f( r/ Z5 ~) _就业仅限于华人小区,中文学校成了华人后代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故中文教育和中文
* l; P/ ]" T3 b; F6 e+ }& ]: C0 S$ B- w学校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是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场所,更是华二代接受教育与学" {" [) X, ?+ b7 T8 ?2 |
习生存技能的途径。
& D* g$ m! z2 q% Y7 ?3 k. D4 j+ S7 p7 P8 ^: D2 e; H8 o
到了1960年代,随着种族隔离的废除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华人后代可以和其他族裔孩子- E- K$ n2 I' ]* U1 k- [* P* m
一般,进入当地公立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于是,家长希望他们能接受美国主流文化,走. v9 \+ [6 N. y, a9 m% E" O
出唐人街,融入主流社会。在这种心理和机制下,中文教育与中文学校一度衰减。6 z- A a- b$ |$ y' h& |
' {1 F- T8 j5 ~5 ?+ {+ x! B4 I19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修改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 |2 n+ f5 l, D
。这批新移民大多在本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美国也大多拥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
1 J$ P1 x g- _) Z坚信中文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向后代传递母语和中华文化是自己的使命和
# h- A/ Z: i* M% g \责任。在他们的热情与义务奉献之下,美国各地的中文学校纷纷成立,不仅再局限于唐
; E% L8 f: Q* Y: n& S1 E人街,而是遍布于大学城、郊区和华人聚居地。
5 |7 H. n7 |1 T1 p1 R @4 `$ ]
然而,华人父母的热情奉献似乎并没有获得华人后代的积极相应,更多的只是服从和困
. v: Q7 [$ n6 T8 L7 r# ]4 e惑。上文提及的Larry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为他准备的课外活动,如弹琴、棒球等6 s2 ^$ _( V# z4 g) `( L' A
,虽然不太愿意,但并不反对,唯独对学习中文固执地抵触。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都是7 \& P8 f' G& e& @: C& o. [! G3 i3 V
一种角力。妈妈不断地灌输学习中文的好处,如结识新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等。但
; j* m- G/ C/ q# W2 C4 Z% gLarry总是沉默地抵抗,妈妈恩威并施,勉勉强强持续了一年。4 M% y: f' G7 Q! M& g
. }/ {' Q' W2 a1 {. W/ J
比Larry大七岁的姐姐Laris也上中文学校,由于是讲中文的外公外婆带大,没有像弟弟* T( N8 }" L& C9 Z4 F. i4 l
那么强烈反抗,但对上中文学校也提不起兴趣。她说,中文课本脱离现实生活,学来的
8 b8 {3 Y+ M5 Z生词日常用不上,过后也记不住。她在中学里学西班牙文,参加州考,得了满分。她说8 t0 y; N/ ], W* ` F
,老师用的西班牙语教材很实用,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可以用。而中文教材中学以致用的
2 Z: U; b5 l/ T( R东西太少。同时,她说家里讲广东话,中文学校学的是普通话。刚开始上课时,老师讲
% X, `+ r* f1 @5 |的话她一句都听不懂,几年下来,只是大致能听懂,但说还是个问题,因为中文学校强
0 ?# q& R# v7 o: Y4 o调的是识字和写作文,并不着重对话。她不再上中文学校,而是打算上高中时选修AP中
' ~1 \! d4 p, M3 z; X文课。
/ i( Q: w) p* Z1 R" b$ ]; \$ v6 U/ z% C2 ^ j" j
活学活用 妈妈教中文有成
0 y: ^% k1 e1 l3 e8 k
8 l# U: z" E! G7 S2 U& E茱莉亚张居住在法拉盛,毕业于国际贸易大学的她现在是全职妈妈。茱莉亚提供了另一5 o% _9 g) A: \& i4 R) N+ v7 Y
种经验。中文是女儿最喜欢的课,向往古代生活,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古代服装,觉得- f) {. I% M, c
很美。她觉得古人的生活很有情调,比如茶道,还喜欢中国画。“我没有刻意教导她,
8 P/ B8 \. ~8 ?我还怕她太沉浸这样的文化后,和美国本土文化不能融合”。4 W4 M* t6 ], w; `& Q2 }* Z
4 s/ ?8 l" P; |6 w4 ~! S7 ~
她说,培养孩子学习要从兴趣开始,在家庭提供中文教育。她说,因为她们课太满,都, o7 P: {, s; p: G8 G; p/ Z5 d
没时间再专门上中文学校,只能平时见缝插针地教半小时。“我其实不是专业的教法,$ h; |6 a3 E p1 i7 `* `7 u
只是买套国内的教材,配套习题教参,在家教她认字而已。女儿九岁,断断续续学中文& g7 w' n4 i1 E' Y
三年,每周一两个小时,我在家教她学汉字,平时在家讲中文,一周阅读一小时中文书9 Y' K. X" t* N9 f/ a0 a# O4 R
。她七岁时回国,被送去童学馆,专门背弟子规,学习古代礼仪和书法,可能对她有影8 H; _( i# U% _9 c
响。”茱莉亚总结了一些中文教育的心得: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中文听说环境,在家说
# z2 ^8 f; h9 k% [/ p. E; C2 c中文的习惯从零岁开始。上学前班之前主要在家学习,四岁以前全说中文,此后上华人* @% U0 S; S$ u' p
开办的幼儿园,她能自然过渡。上小学后进入全英文的环境,在家只说中文,在七岁以5 G0 m% C8 p1 N, Q% L0 _9 K
前她们的中文理解力超过英文。
* }7 v! z+ B- b
! M. j! y8 w! B# @6 ^$ ^ W* u茱莉亚经常带孩子回国,几乎每年回去两个月,让孩子有机会上国内的课。“比如,女$ Z# g, @" X/ I: J
儿四岁回国,在国内的幼儿园待了六个月;六岁参加童学馆夏令营;八岁在国内的少年3 y5 x) y' P& B
宫学习中文、机器人课和陶艺课”。因为中文很流利,她们在课上跟中国小朋友互动得
, b4 h" G6 ]/ h很好,增加了她们对中国的感性认识和亲和度。8 p- V$ L+ q7 `
' P- N0 a$ W4 k/ L& G- x1 @程度不一 华裔子弟不易教8 `+ A c/ Y% }6 |1 q( [
. G. z6 {5 P& {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俞约翰教授和日本樱花美林大学语言学专家、孔% o, f8 }6 o) C. d# R8 N
子学院院长杨教授都觉得,要办好华文教育,首先是否要清楚地了解各种华文教育的区
# x: C) f$ N& u8 R9 P" L/ n别。他们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三块:中华地区孩子学中文,即作为国语的语文教育;
$ i( r4 k7 G8 g洋人学生学汉语,即对外汉语教育;海外华裔子弟学汉语。“我觉得最难搞的就是华裔9 m( g2 |* a. e
子弟。”早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俞教授说:“洋人学生和国内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
' _0 l# M! O# m5 G1 c始教,只有海外华裔子弟不知从何开始。太难不行,太容易他们又都知道。有的是发音) B- a2 A% D# t, e
一塌糊涂,有的是无法读书,有的是不会画字,有的是只会方言,有的是流利但是幼稚
& B; n: J0 P, M9 r的儿童风格。”
' q' ]& A# y( R3 x, X. R' X9 j0 {, s
' T5 @: K* j3 {7 i( ^7 y- P+ H杨教授进一步分析: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有许多比较深入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教材
+ O3 n) Q; I2 M1 @1 G/ d7 q,有许多大学参与,包括不少专家也都参与其中。而海外华文教学,主要还是以中小学* ^/ y% |8 T r( \+ d, D( B
教师为主在主导和负责,参与其中的大学极少。
: }9 X% u; E, D# k; Y
. Y$ k8 Z& }- m: Y4 i& _中文教育要成功,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哪里去吸引华人二代呢?汉语教学到底是( u( k1 }7 e) B
文化教学还是语言教学,是把语言作为一把钥匙,先摸清这把钥匙本身的科学规律,才
2 ?2 h) f3 A. _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还是相反,用中国文化把学生引进门,直接登堂入室,展示文化
; P' }" {1 u9 |琳琅满目之宝,在此过程中展开中文教学?- n0 b1 l7 Z. u) K0 u& ~) O
$ e0 G& |8 i. a7 M) G几个问题 值得人们思考
# ^* g! c# e# }0 [; y6 h
' M8 A s6 W) Z' o; S( m4 R3 S8 z2 r华二代自小受到鼓励和压力,学习中文,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长大后能够使用汉语的
' D" v8 k: X/ u6 n9 q不多。现在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华人二代究竟几岁开始学习?如何才能使得他们
5 P, a9 A5 {( f/ A1 |# y* x对中文感兴趣?华二代在汉语上到达怎么的目标?我们现在的中文学校的教材是否存在
1 X4 T1 ]# x" \" U( l问题?这是北美华人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综上考察和分析,作者提出几点粗浅
# ]* \# l- ?# Z4 K# P, I* f' J的思考。4 I8 k* [5 S: O2 q8 u, {" g: f5 T6 L' o
1 k6 _0 I7 A' b# O7 f& y. z! B北美的中文学校大部分是由华人移民和在海外工作、学习的华人家长自发创办的。大多
% ` h3 z& `) p; z4 o/ T: b教是周末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多由华人家长和华人小区的志愿者组成。从课程教学上
& B! K' t% r! [/ |看,大多采用由大陆和台湾编写的中文课本,并附以书法、舞蹈、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 p; N6 c9 O$ l/ S/ N
课程。据大陆侨办近期出版的蓝皮书,目前美国大约有中文学校约500多家。虽然这几
, ?1 O; g: [2 l年中文学校随着中美两国政策的有意引导而生机勃勃,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
' K& X* i/ c& T1 ^5 `% ?战。1 J2 H" s# J3 [8 ?4 l, l
7 Y' C& }6 ]. V4 p* o首先是大多数中文学校成立时间不长,规模小,且教师、学生的流动性极大。中文学校: X7 Y4 T2 j- R" U" d
多是华人小区的产物,是华人家长自发组织的,工作人员依赖于志愿服务,经费源于学! }9 T$ ?$ d# r
费和捐款,场地租借于当地学校、教堂、小区中心,一旦主要工作人员随本身工作的变: Y3 M& S" ~# d% l
迁而离开,中文学校也会相对出现危机,造成学校的不稳定性。其次是中文教育资源的, l, k; W9 Q; i+ A$ Z
分散。虽然现在中文学校遍地开花,但学校之间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地域、方言& Q6 ^ W9 e& ?$ A
、职业、信仰、阶层等诸多分歧,使得中文学校难以组合,具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x+ `! H) T0 G, x
。其三是中文学校缺乏本土化教材,绝大部分的中文学校仍在使用大陆或台湾提供的课( S5 t+ ^1 Y. f) B$ ~; S: C
本,教材内容枯燥,与当地生活脱节。学生学起来乏味,加上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学6 \, D+ t; j) H k( s7 \
校管理和教学水平都差强人意。! e- N4 C, {6 e& r' L
Y/ Z% F" p0 P% A' [: `& w同时,由于是周末办学,教学时间少,大多是每周三四个小时,虽有不少热心人,但大
3 F9 e$ x* |3 V+ u多数家长是牺牲周末宝贵时间接送小孩,小孩则是牺牲周末玩耍时间来学中文,加上学# a4 l( ]1 V9 u" m3 R
生的语言背景不一,起点差异极大,讲粤语的听不懂普通话,台湾拼音与大陆拼音并不
8 C8 z" ~# H8 b) F1 f# A相通。比久而久之,大人疲倦,小孩抵触。不少人就自然放弃了。
' m9 @0 Z6 `" A6 D; N1 T/ { \
+ Z+ k Z9 R0 \2 e6 Q$ R作者认为,华人经济不断在当地发展壮大,华人小区也随着新移民的激增而扩张。不少
+ |4 U! C# w% f6 c- l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步入中产阶级,生活稳定富足。美加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多元,1 q% Y. Q1 C% J! y
学习中文,中文成为SAT的专题考试项目,设置AP中文课程。不少中学大学开设中文课
# n" a- f% p- a, e- } n,等等,都促使华人父母们有能力有动力送孩子学习中文。9 e$ Y: y3 B+ U& |; {0 { j- w# U
: m1 h% W; K- @3 f) D' l+ I中文学校的发展,在当下的政策、环境、气氛下,如引导得体,其教育功能将会扩展并2 ^' P) _) ~- z* u+ Q
可成为当地小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华人发展及融入当地社会,都会有所裨益。中文学
. A0 z0 d% |' I4 b" o7 r校应尽全力编写出符合当地社会、生活的教材,学习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和迎合当地华二& E; j- Q6 S8 i" C( I8 N/ n3 O
代的兴趣需求,并与公立学校的课程相链接,符合正规教系统有关要求,以求得中文学, v: f& C2 Z' ]8 c& R
校及中文教育在北美的扎根、成长。8 s9 A/ k. ?: X9 V4 K
0 V; q7 n+ `3 \
/ o9 T3 M, k* O- n9 x |$ ~4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