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华裔二代爱恨交织学中文 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 j9 e- V% ?2 S$ S) q
8 W1 e$ B3 o, b3 ]2 E3 g7 ^
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扩大,移居北美的华人数量* B1 j( v$ a) x4 Q* @6 O0 u
激增,中文教育的心理期待、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也逐步提升。
2 T! E0 @4 Q# u9 G I5 S8 e6 Z; _* T3 r: X2 v" o/ `- ^' c9 {3 f. V
每到周末,下面一幕就会发生在众多的北美华人家庭中。12点45分,妈妈在楼下大声叫
7 X% y" m8 G7 L$ `3 B. j q, M& q+ Y道:“准备去中文学校了。”“知道了”,七岁的Larry不耐烦地回答,眼里仍盯着计/ _4 E# o C' o& I& L
算机荧屏,继续玩着游戏。15分钟后,妈妈看着没有声息,只好冲上二楼,命令着:“
) x+ ?* D5 X. x v马上关机,不然我们就要迟到了。”望着妈妈一脸严肃,Larry只好乖乖地关机,背上 {3 i7 d, u! W" h: a8 u4 `
书包去中文学校。: u' I0 [: ^4 D& N' \" c
% k( [. L5 C# w0 R
近年来,随着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扩大,移居北美的华人数量激增,中0 T- R* L4 @+ ]$ C- h; H* f
文教育的心理期待、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也逐步提升。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一到周末
! K: V# P) A! P! r,华人父母连劝带哄,把小孩送到附近的中文学校,希望他们能学习到一点中文,使他
+ O( j4 O9 ]* y# b" @: ^- R6 M们心中认同的“中华文化”能够承传下去。, D8 q$ g" }6 q( v
$ C/ |; P: L6 B3 |6 Y8 o: ^3 e北美主流社会日益关注和理解中文教育。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反对种族& `# V9 {) f O
歧视和奉行多元文化,已成为时代主流。中文学校与华文教育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1 i% h6 L3 V+ w( `7 {$ H日渐提升。SAT中文考试,AP中文课程的设置,及众多高中、大学开设中文课程,都有
- o4 x( M$ Z. s8 x: f助于中文学校与中文教育的发展。而且,中文学校发展到各中产级级的小区,教育对象
$ s9 i- Q% [& ^! H' Z也日渐多元化。7 ]/ `& X6 R6 [8 W) _
, B6 O6 R2 J9 H' S& R8 ?由于掌握双语可增强判断能力,更易找到工作,不少美国家庭也送子女来中文学校学习9 V3 R l m, I/ d/ U; [6 H
。这就需要中文学校的管理、师资、教材及教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中文教育; k" t8 D( |# h' E1 E
也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否一定要强求华二代从小开始,中学大学开始学有所成的大有
% F( P; s9 l6 z: K! X5 x人在。因此,学中文,没有起跑线,不用赶,有兴趣才能学得好。
2 Y( @: {! X" b4 J3 I& f7 B
4 d, n- d. S5 ~ O! z2 b& t ~中文教材 离开现实太远
6 H* G# j3 y+ Y8 ]7 M4 z
9 f8 ^; ^+ E( Y3 D6 c美国中文教育和中文学校开始于1880年代排华和种族隔离时期。第一所中文学校成立于6 C3 H; E. @- [# ^7 F. b6 C
1884年旧金山唐人街。随后美国几个较大的唐人街,如纽约、芝加哥等,都开设中文学 h8 J& X: v! L" Q& `4 a; A
校。当时,华人后代被排斥于公立学校之外,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的教育、成长和 ]( ^4 A2 X8 q5 C2 t! L* i
就业仅限于华人小区,中文学校成了华人后代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故中文教育和中文
. F5 W3 B0 g& W2 P" N. W学校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是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场所,更是华二代接受教育与学
3 Z- p/ T1 L3 u/ x0 G) y. F习生存技能的途径。
, s- t2 e- j% R$ Z7 V( d; M
: A* W$ C# f: n8 u3 i8 R到了1960年代,随着种族隔离的废除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华人后代可以和其他族裔孩子. x5 \- e# l4 v! v. A. t" r% Q& O
一般,进入当地公立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于是,家长希望他们能接受美国主流文化,走* W8 S- h* B; w1 W) X0 @: n7 N4 T" S% w
出唐人街,融入主流社会。在这种心理和机制下,中文教育与中文学校一度衰减。) B' Y# ]4 r( r, j) B3 s+ [
9 p5 K& M4 ~! ?2 q1 p19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的修改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 B% p. N' e& `+ U4 z1 X L( f
。这批新移民大多在本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美国也大多拥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4 l& T, \9 }; p: t
坚信中文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向后代传递母语和中华文化是自己的使命和
* ^) I5 M6 H& N! D A6 p& m. u4 b责任。在他们的热情与义务奉献之下,美国各地的中文学校纷纷成立,不仅再局限于唐
5 S1 T# A' N( R9 \% i人街,而是遍布于大学城、郊区和华人聚居地。
" K' Q2 X+ j0 P2 L% J, x8 h# e% {: h1 ?
然而,华人父母的热情奉献似乎并没有获得华人后代的积极相应,更多的只是服从和困6 e# N9 ^0 t) p$ g" R# K
惑。上文提及的Larry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为他准备的课外活动,如弹琴、棒球等0 u" ~, {+ z5 A! y% q8 s9 e: W' N
,虽然不太愿意,但并不反对,唯独对学习中文固执地抵触。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都是
4 V7 O' r9 z6 N: U4 z c一种角力。妈妈不断地灌输学习中文的好处,如结识新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等。但
! I. D. Y3 A1 |% d5 `- eLarry总是沉默地抵抗,妈妈恩威并施,勉勉强强持续了一年。; l! r3 u1 o9 e) D7 y1 E0 R) ~
$ ^' [5 X" }" X" n/ R8 J" b* s比Larry大七岁的姐姐Laris也上中文学校,由于是讲中文的外公外婆带大,没有像弟弟& A" m- }0 m: B* [" K6 K8 w9 f
那么强烈反抗,但对上中文学校也提不起兴趣。她说,中文课本脱离现实生活,学来的
. [+ [# _6 f' d: r ]. l生词日常用不上,过后也记不住。她在中学里学西班牙文,参加州考,得了满分。她说
w) g; Y% a6 J,老师用的西班牙语教材很实用,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可以用。而中文教材中学以致用的
* o7 }- ^: A8 y/ x* I! C" @东西太少。同时,她说家里讲广东话,中文学校学的是普通话。刚开始上课时,老师讲
8 Y4 K* v! @% n3 [' X* F- ?1 C1 A) k: d的话她一句都听不懂,几年下来,只是大致能听懂,但说还是个问题,因为中文学校强
1 M; L$ k$ {, t: X调的是识字和写作文,并不着重对话。她不再上中文学校,而是打算上高中时选修AP中
" p, S3 `) @! y文课。
1 h& @9 p$ Y/ H; \% j" I2 E
# ], \' r# E1 _. E4 {活学活用 妈妈教中文有成
$ C4 i; r( e9 ]4 s4 R
) c+ |0 e& n1 U7 l茱莉亚张居住在法拉盛,毕业于国际贸易大学的她现在是全职妈妈。茱莉亚提供了另一0 u8 }/ S7 r Z: Q j
种经验。中文是女儿最喜欢的课,向往古代生活,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古代服装,觉得$ U, z; V" `5 t/ C
很美。她觉得古人的生活很有情调,比如茶道,还喜欢中国画。“我没有刻意教导她,# p. k8 f8 c- s C4 K
我还怕她太沉浸这样的文化后,和美国本土文化不能融合”。% x- `/ y/ W& ~8 {: n8 U
9 A K' v3 A- r5 z, Y, [$ r5 L
她说,培养孩子学习要从兴趣开始,在家庭提供中文教育。她说,因为她们课太满,都8 T& M* |% U$ F5 [# r0 p% f$ t
没时间再专门上中文学校,只能平时见缝插针地教半小时。“我其实不是专业的教法,& U5 U1 W/ `& J. X) t% N# z3 B
只是买套国内的教材,配套习题教参,在家教她认字而已。女儿九岁,断断续续学中文
% F) j* c* S2 w! x三年,每周一两个小时,我在家教她学汉字,平时在家讲中文,一周阅读一小时中文书& P5 Q+ S3 I: M$ a1 ~ L
。她七岁时回国,被送去童学馆,专门背弟子规,学习古代礼仪和书法,可能对她有影" Y4 e) w8 N5 [, S8 Q- `/ y+ N
响。”茱莉亚总结了一些中文教育的心得: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中文听说环境,在家说
[* ^, b& L* v中文的习惯从零岁开始。上学前班之前主要在家学习,四岁以前全说中文,此后上华人
: H' {6 Y; ^7 R6 w: _开办的幼儿园,她能自然过渡。上小学后进入全英文的环境,在家只说中文,在七岁以: s* u! M) ?: t9 e! \
前她们的中文理解力超过英文。8 j) B* s& X* b$ J1 O8 ?
/ M9 |0 D. G( O
茱莉亚经常带孩子回国,几乎每年回去两个月,让孩子有机会上国内的课。“比如,女
8 N) f3 [- h3 a! u儿四岁回国,在国内的幼儿园待了六个月;六岁参加童学馆夏令营;八岁在国内的少年
! ~6 c' z1 S8 O9 \ \( S; o宫学习中文、机器人课和陶艺课”。因为中文很流利,她们在课上跟中国小朋友互动得& T9 E% e0 B" W4 O" }
很好,增加了她们对中国的感性认识和亲和度。* E5 u# D2 v: x
7 {6 Y8 p0 \+ d# j$ \9 v: X
程度不一 华裔子弟不易教' C8 y& v0 L. A0 e O
2 `/ ^5 W: V: U
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纽约市立大学俞约翰教授和日本樱花美林大学语言学专家、孔
, y- p: O" q3 r' Z; L7 O- n0 G子学院院长杨教授都觉得,要办好华文教育,首先是否要清楚地了解各种华文教育的区: V8 t) I2 E) v+ F/ n! H9 ]% B
别。他们认为,华文教育可分为三块:中华地区孩子学中文,即作为国语的语文教育;- s: \8 B( A# P+ K
洋人学生学汉语,即对外汉语教育;海外华裔子弟学汉语。“我觉得最难搞的就是华裔
# w. s' D6 I, Q& x; w子弟。”早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俞教授说:“洋人学生和国内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
: S9 X$ y) r. s, @* t9 Z& ~始教,只有海外华裔子弟不知从何开始。太难不行,太容易他们又都知道。有的是发音" d/ O: B. D$ q* l" O8 {) H
一塌糊涂,有的是无法读书,有的是不会画字,有的是只会方言,有的是流利但是幼稚
0 X; K* Q0 s Y3 D3 m! n的儿童风格。”
2 K0 k, e' \( m2 V( H+ @$ h, U: W3 V. S& o: G
杨教授进一步分析: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有许多比较深入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教材
' z/ ~, E9 e3 `,有许多大学参与,包括不少专家也都参与其中。而海外华文教学,主要还是以中小学
* u8 v0 T/ q8 q- f教师为主在主导和负责,参与其中的大学极少。
0 i7 g# m* O0 x, w
6 H- M+ M- v8 e: u+ \: b中文教育要成功,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哪里去吸引华人二代呢?汉语教学到底是2 g, R% o$ W. y4 F% A& V1 y' m
文化教学还是语言教学,是把语言作为一把钥匙,先摸清这把钥匙本身的科学规律,才; Q8 X( J% c" X! F% ]0 O
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还是相反,用中国文化把学生引进门,直接登堂入室,展示文化
# U8 {2 {% N& i" J: i琳琅满目之宝,在此过程中展开中文教学?
9 x! {' U _' p$ A* l) i$ ^8 E/ q
/ b' k8 p4 q1 u& l$ g几个问题 值得人们思考
' \" Z9 k, d: u- P/ ]4 k0 i7 e) i/ M+ f/ w
华二代自小受到鼓励和压力,学习中文,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长大后能够使用汉语的) t: F; }1 {0 N$ ]6 V0 @5 _; {
不多。现在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华人二代究竟几岁开始学习?如何才能使得他们: M' Z) t6 ^1 `
对中文感兴趣?华二代在汉语上到达怎么的目标?我们现在的中文学校的教材是否存在( T9 D2 Q4 }. P3 O, k, I
问题?这是北美华人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综上考察和分析,作者提出几点粗浅
2 [2 I3 \/ E' P5 i的思考。
+ m8 V& I/ ]6 {! W4 W! s4 x& z, @4 D. p7 [2 z! }
北美的中文学校大部分是由华人移民和在海外工作、学习的华人家长自发创办的。大多8 U" C3 E ?+ H3 X
教是周末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多由华人家长和华人小区的志愿者组成。从课程教学上
( v, b( U+ F' x看,大多采用由大陆和台湾编写的中文课本,并附以书法、舞蹈、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
: z C" c/ E, Y, t; |9 n课程。据大陆侨办近期出版的蓝皮书,目前美国大约有中文学校约500多家。虽然这几9 n, n, _( Q8 g! G5 G6 Q
年中文学校随着中美两国政策的有意引导而生机勃勃,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
% f; ^* e" F! }! o0 E4 U2 F战。
. G! g# c j5 ^% e$ v
/ W/ Z2 k i! [首先是大多数中文学校成立时间不长,规模小,且教师、学生的流动性极大。中文学校0 @6 h. T. t' o1 F$ a& _; I
多是华人小区的产物,是华人家长自发组织的,工作人员依赖于志愿服务,经费源于学
$ C9 }/ u% M9 f1 \) Z% b; Q$ H0 l费和捐款,场地租借于当地学校、教堂、小区中心,一旦主要工作人员随本身工作的变/ |* y* n; E# e& F
迁而离开,中文学校也会相对出现危机,造成学校的不稳定性。其次是中文教育资源的
: [1 b+ i3 h7 I s9 ?( _" I分散。虽然现在中文学校遍地开花,但学校之间却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地域、方言, l7 ~, v/ b% {
、职业、信仰、阶层等诸多分歧,使得中文学校难以组合,具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2 {0 [% Y" M7 O, E" @+ w
。其三是中文学校缺乏本土化教材,绝大部分的中文学校仍在使用大陆或台湾提供的课
. \% p0 R& v1 W- a3 o本,教材内容枯燥,与当地生活脱节。学生学起来乏味,加上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学9 F6 U$ [$ k* Q3 L9 t: G3 e
校管理和教学水平都差强人意。3 c# i# I' K6 W6 c. N/ f3 E! \: {5 K
* f" w6 }# J- c, d同时,由于是周末办学,教学时间少,大多是每周三四个小时,虽有不少热心人,但大
# N( b s$ D) S5 T多数家长是牺牲周末宝贵时间接送小孩,小孩则是牺牲周末玩耍时间来学中文,加上学: E! z" r- m' S7 B# N
生的语言背景不一,起点差异极大,讲粤语的听不懂普通话,台湾拼音与大陆拼音并不# m5 C) k. I: {* {
相通。比久而久之,大人疲倦,小孩抵触。不少人就自然放弃了。7 j, n3 \8 o9 Z, I
2 T# e& D# W B" Z* ^6 C+ A3 A7 t作者认为,华人经济不断在当地发展壮大,华人小区也随着新移民的激增而扩张。不少
3 J) H. ^4 _$ P$ E华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步入中产阶级,生活稳定富足。美加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多元,
5 j+ t2 ]: U2 t% F9 X6 s( g& Q学习中文,中文成为SAT的专题考试项目,设置AP中文课程。不少中学大学开设中文课$ y+ ~6 O3 i3 x5 n( Q: q
,等等,都促使华人父母们有能力有动力送孩子学习中文。; t2 ^# I# n& ^) P! m# r
: B- n. e9 U& K
中文学校的发展,在当下的政策、环境、气氛下,如引导得体,其教育功能将会扩展并! k Z0 b/ Z: `5 r; X" m
可成为当地小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华人发展及融入当地社会,都会有所裨益。中文学
( K; h9 s8 D% o- \# d校应尽全力编写出符合当地社会、生活的教材,学习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和迎合当地华二* ?" R! \4 ]# o6 K8 c2 D% T6 {
代的兴趣需求,并与公立学校的课程相链接,符合正规教系统有关要求,以求得中文学
& B) U% ]3 m |2 @( V0 P$ J& c校及中文教育在北美的扎根、成长。
) _8 X$ J% N8 S H$ D6 |3 i$ p4 a2 i: D* ~$ g# b
o3 m, v8 j( I9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