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是由一群华裔学人成立的非营利、非政治性的文教机构,自1988年起实施《认助中国乡村教育项目系列》,成绩显著。今秋九月,ESS将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以便让大家对ESS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共同为中国乡村教育奉献爱心。为此我们将发表一系列有关文章,向您展示ESS二十五年历程的点点滴滴和无数感人的故事。
爱,是可以传递的 —ESS捐款人的故事
自1989年吕克群、乔龙庆夫妇在四川捐助第一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到现在已经有25年了。25年里,ESS的项目不断扩大,到2012年为止已经捐助了5000多所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图书室,惠及学生与乡民。除了捐助学校以外,还有2万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因获得ESS的助学金才得以完成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业。25年里,ESS项目共募集、管理并分配了超过1千万美金的捐款,全部用在了中国贫困县多种教育项目上。
这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 ESS项目的创始人乔龙庆大姐说,项目所用的资金全部募集自民间。除了来自海内外多家私人基金会多年提供的赞助外,更有港台与北美成百上千个普通工薪族的小额个人捐款。乔姐说,在这上千万美元的巨款中蕴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基金会——ESS项目的支柱 若要历数那些多年来为ESS项目捐赠大笔捐款的基金会,首先应当提到的就是香港的田家炳基金会。田先生一向重视教育,他曾向中国大陆的许多师范院校赠送大笔捐款,在大陆各地和香港建立了167所中学。ESS的乡村图书馆项目与田先生“安老扶幼,兴教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宗旨相符合,老先生慷慨捐款ESS。 作为一个香港的知名企业家,田家炳老先生奉行的是“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的理念,认为“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乔姐去拜访过田老先生以后回来告诉我们,如今已经90多岁的田老先生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吃饭总是家常的四菜一汤。前些年,田老先生把自己的大宅邸卖掉,自己租了一个小房子住,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基金会。就是这位田老先生,从1994年开始就捐助ESS图书馆项目,至今已经捐了1000多所,占ESS图书馆项目捐赠总数的20%! 已故旅美华侨黄汝斌先生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捐款人。早年黄汝斌先生在纽约中国城买下几栋破旧的房产,努力经营数十载,多有积蓄。据乔姐说,一辈子独身的黄老先生,平日生活勤俭,自己的裤子破了都要补一补再穿。但就是这位黄老先生,在晚年立下遗嘱,过世以后要亲属将他的产业变卖,以全部所得成立“黄汝斌基金会”,专门用于捐助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黄老先生的亲属在做过大量的考察工作以后,将目光投向了ESS的教育项目,与令人信赖的ESS建立了合作关系。十几年来,黄汝斌基金会已经向ESS赠送了250万美元的捐款。 象田家炳、黄汝斌这样向ESS教育项目捐款的基金会还有很多,比如台湾的信谊基金会、美国的谭氏文教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成了ESS项目的支柱,为中国大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搭建起一座美丽的知识殿堂。然而,就像任何一座建筑只有架构没有砖瓦不成其为房屋一样,一个仅由数个基金会支撑着的项目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年复一年,为ESS项目捐款的还有那无数个有心为中国农村教育添砖加瓦的普通人,在他们的故事中同样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独立捐款人——为ESS项目添砖加瓦 乔姐说,她发现有不少捐款人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都曾经吃过很多苦,都努力打拼过,有些人现在的生活依旧艰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颗愿尽其所能来支援中国农村教育的拳拳爱心。 居住在洛杉矶的区先生1949年生,文革中游水到香港。区先生只读到初二就失学,到了香港才发现,自己的学历太低,什么工作都做不了。他到公共图书馆读了一年多的书,后来到了美国,帮助家人的公司管理仓库。区先生生活简朴,自己不存钱。他说:“钱放在银行里,利息是有限的;如果用在孩子身上,利息是无限的。”区先生自己是靠在图书馆读书走出来的,所以他倾其所有支持ESS的乡村学校图书室项目,先后捐助了75万美元。 焦先生是河南人,台湾退伍老兵。他在台北的太平洋幼儿园做清洁工30多年,非常爱孩子,自己却一辈子独身一人。他曾希望能回家乡办教育,但未能成行。焦先生去世以后,他原来的幼儿园园长将他的遗产投资,赢利100多万台币,全部捐给了ESS。这些捐款都被用来做孩子们的奖学金,以了焦先生的心愿。 张先生也是台湾老兵,也没有家人。他是在报纸上了解到ESS项目的。从90年代开始,张先生就向ESS捐款,但他每年写下的捐款人姓名却不相同。张先生告诉乔姐,自己从小是孤儿,是邻居、亲戚、长官带大的。这些人年纪大早已去世,他没有机会去报恩,就把自己的钱以他们的名义捐出来,借以感谢和纪念他们。 90岁高龄的尹女士是湖北保康县人,现居西雅图。她每年固定拿出自己退休金的一部分捐助奖学金,并且告诉女儿,她过世以后女儿要继续捐。尹女士的父亲在抗战时牺牲了。尹女士以纪念父亲的名义捐款,以此来尽自己的孝道并惠及他人。 李女士是台湾女工,收入有限,但她每月都把工资的1/4捐给ESS,已经捐了很多年。还有一个在美国新泽西打工的女士,尽管自己是低收入,却仍然连续多年每月捐出32元美金用做乡村教师培训的基金。 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的老知青们,身在美国,仍心系当年曾奉献青春的土地,已连续3年捐款,与ESS合作在国内办科技夏令营。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对于教育的意义了解得更深更透,他们做起支持教育的事来就更加义无反顾,他们的故事也更加感人。 曾经有一个乡村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得到了ESS助学金的帮助。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家乡,拿起了粉笔和教鞭。一次,她看到一个学生的铅笔太短都攥不住了,就买了一支圆珠笔送给他。学生问她,老师,你为什么要送我一支笔呢?她告诉孩子,我小的时候就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现在才能够来当你们的老师的。孩子说:“老师,我明白了!爱,是可以传递的啊!” 是的。爱是可以传递的。生命本就是一个圆,循环往复直至无穷。正是这不断传递的爱,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道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ESS一义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