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般锣鼓百班灯
--观凤台花鼓灯艺术团演出
作者:刘凌
自元旦演出舞蹈"兰花嫂"后就听说梁红老师家乡的凤台花鼓灯艺术团要来华府, 东方舞蹈学校的学员都拭目以待地盼望着 . 华府地区每年从国内来的专业演出团体很多, 这次有什么特殊呢? 要知道花鼓灯在国际上是亨誉盛名的东方芭蕾, 凤台县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 而凤台花鼓灯艺术团是跳出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表演铜奖的原版"兰花嫂"专业队伍! 偶像要来了, 能不激动吗?
终于盼到了九月二十七号, 终于等到幕布缓缓拉开, 高昂激越的锣鼓声一下把观众带到欢天喜地的鼓乡. 大红的衣衫, 大红的伞, 大红的鼓儿, 大红的头花, 旋转在欢快热烈的节奏中, 令人眼花缭乱. 那最娇媚的是“腊花"姑娘, 最抢眼的是彪悍的 “鼓架子”和机敏的“伞把子”小伙. 喜庆幸福的场景, 怎不叫人心情欢畅,难怪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
接下来的"抢板凳"应该算花鼓灯的传统节目吧, 小妹和哥哥用一条板凳展示了花鼓灯的传统舞蹈素材, 又充分表现了花鼓灯将戏剧情节融入舞蹈的特色. 在一次次"斗智斗勇" 的抢凳回合中,妹妹的任性和哥哥的调皮是那么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 让人忍俊不禁.
婉转纤柔的"恋" 将古典舞和花鼓灯的传统舞步巧妙结合, 仿佛随风而至的三位兰花仙子, 裙袂飘飘, 彩扇飞飞, 似碟恋花委婉倾诉, 又似风摆柳怦然心动. 最匠心独具的是那起式和收尾相映的的传统三道弯,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花鼓灯娇美端庄的一面, 剪影般的造型深深地刻画在观众的脑海中.
我的最爱之一是 扇叶合一的群舞"荷花湖". 大概是跳过"清风荷影"的缘故, 看见那翠绿的荷叶好亲切. 我们曾经费劲心机的荷叶, 在姑娘们手里是那么轻盈. 清风拂过, 叶子上仿佛鳞光点点, 是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吗?明媚的初夏, 富于生命和动感, 由不得让人想起杨万里那首"小池" 来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不知编舞的老师是不是也想到了这首诗? 大大佩服那双色舞裙构思和设计的精巧, 舞动中裙摆忽而由绿转红, 犹如昨夜荷塘月色下还只是含苞欲放的花朵, 今晨薄雾散开, 竟已悄然绽放, 更似昨日还顽皮懵懂的少女, 忽然出落成清新俏丽的佳人.
最激动的当然是"兰花嫂"的原版"俏媳妇". 现场看偶像, 嫂子们的热烈泼辣, 娇俏麻利, 活泼泼跃然眼前, 怎是录像可比.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内行, 可是练过颤颠步, 风摆柳, 看人家那一气呵成, 连贯自然的拧、靠、旋, 就知道自己离“溜得起,刹得住,灵活多变"的舞蹈动律和控制能力还差得远着哪, 也能体会演员们整日不停地练颤颠步是怎样的付出了.
最惊艳的是独舞"游春". 轻柔的乐声中款款挪出一位小家碧玉, 三寸金莲缓缓而行, 却似脚底春风, 遮面背身羞羞答答, 却似风吹杨柳. 但见"她"腰枝轻柔, 舞动起来如花枝乱颤, 扇花像彩蝶纷飞, 活脱脱一个赏花怀春, 憧憬未来的妙龄少女. 舞到妙处, "姑娘" 一回身, 露出真颜, 却原来是男扮女妆的"腊花", 令全场惊诧钦佩之余掌声雷动. 据说凤台花鼓灯着重人物情感刻画,动作细腻优美. "游春"的表演者岳老师习舞二十多年, 不但舞有所成, 将凤台花鼓灯的特色颤、颠、抖演绎得颇具风韵, 表情神态更是惟妙惟肖,如木三分, 更难得的是他多才多艺, 还是多部获奖舞蹈的编导.
最壮观的是气势磅礴的"板凳龙", 单看道具很质朴, 不过是板凳和灯笼, 可是与颇具情绪性的集体舞蹈和原汁原味的花鼓灯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的是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俗特征的龙舞. 看金色的龙凳, 火红的龙灯, 灯引凳, 凳追灯, 灯连灯, 凳接凳, 如矫龙出水, 焰火腾空, 舞出了花鼓灯的气势, 舞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引发观众阵阵叫好喝彩, 将晚会推到了最高潮, 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带着美的期望而来, 饱餐艺术的盛宴而归, 亲身领略到凤台花鼓灯的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 实在是一段珍贵的经历. 感谢演员们不远万里带来的美的享受, 我虽然不是安徽人, 却也为你们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