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情,美国梦
九年前,我来到美国为女儿带孩子。如今两个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我只需每天下午三点接孩子。每周两次上午去长乐社唱歌、跳舞,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轻松愉快。
5月份我报名参加了华美老年协会开办的《居家老人看护》培训班。培训期间,遇到了几位曾在长乐社一起学习英语的大姐、大哥。他们如今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来到了日间护理中心。大家见面,十分亲热,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英语班上的学习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共同度过的岁月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此时,一种到日间护理中心照顾陪伴老人的强烈愿望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为了实现我这个小小的美国梦,我冒昧地毛遂自荐,给“家园日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苏彦安医学博士写了一份简历。简述了我的愿望、特长和局限。
我对此事本没抱太大希望,当晚(5月28日周三)竟意外接到了“家园”的电话,约我周四去“家园”面谈。
意外的惊喜几乎让我彻夜未眠。
周四一早,我便怀着兴奋和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开业29天的“家园”。
一进“家园”正门,眼前为之一亮,仿佛走进了高档社区的高级会所。更让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在这里竟然和我们的老会长——张凌大姐不期而遇。原来张凌大姐今天也是第一次来“家园”。她说,今后会每周一来家园做义工。
经过面谈,苏总欢迎我到“家园”工作。由于我每天最晚只能工作到下午2点,每年还要回中国照顾母亲,只适合在“家园”做义工。
这几天,我到“家园”,和老大姐、老大哥们做健身操,打拳跳舞。中午为他们端饭,收拾餐具,清理卫生,忙碌而快乐。
一天下午,我听到苏总为一对前来参观的老夫妇,讲解了“家园”的洗衣房连带洗浴房设施的功能。他说,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我们会及时为老人更衣,洗衣并烘干。同时,服务员会帮助老人坐着洗淋浴,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这也是“家园”特有的设施。我想,只有做过医生的人,才能这么了解人的衰老变化过程;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会为老人安排的这么周到、细致入微吧。
6月3日周二,大华府地区著名的华人舞蹈老师金宇,又一次如约来到“家园”。金老师特意为老年人编排了舞蹈,随着优美的中国歌曲的旋律,大姐们认真地开始了练习。
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大姐们跳两遍舞就需要休息。
休息期间,金宇老师感慨地说,你们真的要珍惜这里的环境,这里的设施。我教了这么多年舞蹈,租用过无数个舞蹈教室,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里。没有人舍得花这么大的价钱装修。“家园”不是由仓库,而是由办公楼改建的。所以层高很高,让人没有压抑感;通风设施非常好,空气清新。舞厅铺设的亚光实木地板,脚感舒适,对老人的关节好;实木地板又防滑,保证了老人的安全。一整面墙的大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舞姿动作。嵌入屋顶的照明灯,光线柔和明亮。你们能到“家园”来,真是太幸福太幸运了,要懂得珍惜和知足啊!
经过专业人士的分析,我才注意到这些细节。金老师一番语重心长,发自肺腑的动情之言,让我也不禁心生感慨。
联想到那天张凌大姐的一番话,她说,她和家园的不解之缘,是因为近年来,心中有一个为华人建立“安养之家”(临终关怀——
Hospice care)的美国梦,和苏医生及“家园”投资人一拍即合。
苏彦安等医学博士,在美行医多年,深感渐入老年的华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所专为华人开设的“安养之家”。而开办安养之家,又谈何容易。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收益不高。安养工作艰苦劳累,繁琐细致,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极高。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人士才会有志于投身此事。
苏医生等医学博士早有设想,为在美华人、在蒙郡的华人探索如何办好“安养之家”。第一步先办好“家园”,积累照料护理老人的经验,待“家园”稳步发展,有了盈余,便将资金投入“安养之家”的设立。使在美国、在蒙郡的华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得到科学的护理,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照料关怀临终老人。让老人在温馨舒适的关爱中,幸福安详、有尊严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多么迷人的梦境!
为在美华人的养老事业,尤其是临终关怀,探索出一条路。是苏医生、“家园”投资人和张凌大姐的共同梦想。我也愿意将个人小小的美国梦,汇在这个爱心事业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情,美国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