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王鼎鈞–10/25紐約行(四) 金大俠
問題四:鼎公很讚賞莫言的《生死疲勞》。請問鼎公對死亡的看法?是傳統的「大哉死乎,君子息焉」?還是莫言的《生死疲勞》?還是其它?(《東鳴西應》第13、25頁)
生死本是自然程序,就像春夏秋冬,宜順其自然。是造物設局,也是自然圈套。如果我活兩百歲,朋友沒有了,也成了老怪物;如果世人都活兩百歲,可能製造不少社會問題。
怕死貪生是人性:天生怕死,餓死事大,失節事小,好死不如賴活,種族得以綿延不絕;
帝王貪生可笑,奴隸貪生可憐。
也有不怕死的:忠臣義士不怕死,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革命烈士不怕死,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宗教家不怕死,佛教為死作準備,死人的宗教?人間佛教,功德善因仍是為了面對最後結算,了生死,斷煩惱;基督教:「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殉道者:「奪去那不能永有的,永有那不能奪去的。」老年人不怕死,吞了誘餌,活得不賴,全身而退是贏家。不再貪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貪生怕死仍在圈套裡。鼓吹老年福利:安樂死。
為文當有面對死亡的灑脫。
[大俠雜思:生老病死,人生必然;生死不足懼(視死如歸),老病更堪憂(痛不欲生),老化是衰竭,病痛是折騰。無病無痛(小病少痛)安寧善終,是福氣、是圓滿!]
問題五:鼎公提到寫作是一步一步拾階而登,一、文從字順,二、意新語工,三、言近旨遠,四、「幻中求真、化真為幻、不一不異」(《東鳴西應》第20至23頁)。這最後的階梯「幻中求真、化真為幻、不一不異」較難理解,更難企及,若真能企及,芸芸眾讀者,能體會乎?可以稍加詮釋嚒?
實用經濟有效,藝術自找麻煩,文學歡迎誤解;例如,唱歌、舞蹈,聽眾、觀眾各有不同的欣賞與詮釋。日本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認為文學是苦悶的象徵(見其名著《苦悶的象徵》),詩人於痛苦夾縫中,通過偽裝、變形、擬人、文飾來舒泄。
佛家萬相皆幻,《華嚴經》所說的「惟心所變,惟識所現」。變現,真變現為幻,幻還原為真。「一切因果,世界微塵,諸法所生,因心成體。」
南宋・楊萬里的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似幻還真,也可引寓為百折不回,有志者事竟成。其詩似乎脫胎自「左邊一座山,右邊一座山,一條河流在兩座山中間。左邊碰壁彎一彎,右邊碰壁彎一彎,不到黃河心不甘。」
「無邊落木萧萧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引寓為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望 春 風 ◎​​李臨秋 詞 鄧雨賢 曲
(一)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遇到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欲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二)想欲郎君作尪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加看覓 月娘笑阮戇大獃 乎風騙不知
有人認為《望春風》是望民主之風,是民主的等待與追求。
巴爾札克:「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海明威說:「文字越簡練越好,文字背後隱藏的故事越複雜越好。」文學藝術最大的奧祕,如不能用於創作,仍可用於欣賞。
問題六:續前一問,一篇好的文章,對「文從字順、意新語工、言近旨遠、不一不異」是否有比例的要求?例如,整篇文應百分之百地文從字順,但整篇文應百分之百地意新語工似乎不可能、也不實際。
散文,小說,文從字順是底子,意新語工是散佈其間的景點,言近旨遠是整體效果。
詩做到最大的程度,例如,渡也的《看牙》:
《看牙》渡也/聯合報
牙醫電鑽一睜開鋒利的眼睛
我的嘴巴也迅速睜開
他整個人趴在我門牙上
往口腔內眺望山水
陌生人突然闖入
沒按電鈴
殘山剩水顯得緊張
舌頭更不知如何才好
我一直不敢闔嘴
生怕一口吞下
牙醫的頭
終於,電鑽追到神經
啊,啊,痛
整整六十二年的
國仇家恨
《看牙》一詩,長短交錯,可聽見語氣(江河溪流),有節奏感(得向音樂多學習),如輕重、高低、強弱、長短,能放大(往口腔內眺望山水)能縮小(牙醫的頭)以產生新意,有咬牙切齒(國仇家恨)等。
意新而語不工,例如:「一張臉花容月貌,沒個人樣子。」語工而意不新,例如:「母親是坦克和蝴蝶結合。」(簡媜)紀實之文,文從字順,例如:「風吹草低見牛羊。」美文,以引起美感為目的;意新語工,有時不顧文從字順,例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像是抽象畫,寫成「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較文從字順,抽象美感則弱矣。
一、文從字順,求助於名人演說,美國法庭辯論(其語言技巧)。
二、意新語工。 三、言近旨遠,求助於詩。
四、幻中求真、化真為幻,求助於神話寓言(荒誕不經)。 [大俠雜思:英文也有意新語工,例如:Ask not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Sufficeit to say. And both that morning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問題七:「如果不受語言變化的影響依然必讀,那就是經典了。」(《東鳴西應》第62頁)在鼎公心中,經典的特質為何?
空間廣,時間遠: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被時間空間淘汰。
特殊性:杜子春(約前30至約58)河南緱氏人,《杜子春》是《唐人傳奇》中的名篇,節錄自《續玄怪錄》,乃道家求仙,喜、怒、哀、懼、惡、欲、愛等人性故事。
普遍性:母愛、神祕感應(人與人,人與自然)、友誼。伯牙與鐘子期,千古傳誦的知音至交典範。「豫讓刺趙襄子」《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記載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女人是男人的另一顆心,他知道這顆心甚麼時候不跳了。」(注意文法)
問題八:鼎公在《文學江湖》的代序中提到:「內戰結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經破碎,台灣三十年並未重建完成。」(第6頁)可以請鼎公多加陳述,怎麼樣才算重建完成?
人格破碎:戰爭、失戀、冤獄、大手術、被最相信的人背叛。尤其是戰爭,不但破壞物質,也摧毀心靈,心理上的一片瓦礫。
人格重建:收拾碎片,使吾道一以貫之。​​宗教可提供新的或修補原有的。
人格工程即累積碎片(十五志學)、吾道一以貫之(四十不惑)。 《2016年2月14日於華府》
|